新華網杭州12月30日電(記者張遙)大學畢業進入騰訊深圳工作了三年多之后,劉正一離職創辦了“真二網”。
回顧一年多前義無反顧的創業沖動,不滿而立之年的劉正一說得很簡單:“就是想從大公司出來試試實現自己的想法?!?/p>
和他相繼離職創業的聯合創始人來自騰訊北京。兩人之前在項目里合作過。一拍即合,分頭從深圳和北京北上南下,在中部省份河南開始了創業之路。
一名蘇寧出來創業的年輕人加入他們,共同創辦了主打“零中介費”的二手房交易平臺。
在中國東部城市杭州,李治國的創業路開始得更早。
作為在阿里巴巴創始之年就入職的員工,他從阿里離職創業,又以創業者身份重回阿里,后來再度離開,做起了天使投資人。直到在投資過程中加盟互聯網金融公司“挖財”擔任CEO,再次踏上創業之路。
“創業的過程是對自己判斷力最好的證明,過得比較有意義。”李治國說。
中國正在興起的這一輪創新創業熱潮里,大學生、大型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骨干與管理層、海歸、科研人員,被視為創業者中的四股代表力量。
與其他三類人群相比,從互聯網企業出來的創業者憑借對行業大勢的感觸、對信息與數據技術的運用,以及身處中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之中,對運營管理模式的了解,在這一輪“互聯網+”創業大潮中大量涌現,帶來人才與創新動力。“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被視為互聯網創業的“黃埔軍?!?。
受訪者普遍反映,驅使他們出來創業的一個原因是,公司發展到幾萬人規模之后,溝通和決策成本抬高,想法有時會受制于流程規則。大型企業上市帶來的創富示范效應和財富回饋,客觀上也給了創業者以激勵。
當前的創業環境推動了這股創業潮。鼓勵創新創業是本屆政府關注的重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文件。
在杭州,政府為互聯網創業者打造了“夢想小鎮”,引入風投機構與創業者對接,通過創業競賽入駐,企業能享受場地免租等支持,“阿里系”與“浙大系”成為這里主要的創業力量。
在劉正一看來,創業與否是個人選擇,但對于有創業想法的人,當下的時機、環境確實更成熟。
集群效應正在形成。從大型互聯網企業出來創業的前員工,已經逐漸形成圈子,比如騰訊的“南極圈”“單飛企鵝”,百度的“百老匯”,阿里巴巴的“前橙會”,網易、金山、新浪等也有類似組織。
“前橙會”的一位負責人說,“前橙會”登記在冊的成員已有2萬多人,其中不少人投身創業,做CEO、聯合創始人的目前超過200人。不同公司的這類圈子之間有交流。
百度副總裁朱光認為,中國現在有很多創業者聚焦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但仍面臨幾座大山:技術、資金、收入,缺乏成熟的技術人才,百度近年來為中小創業者輸出了很多人才。
“百度每年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我們不擔心這個事情,這也算我們對業界的貢獻。”朱光說。
“人才出來,可能比一家企業成為巨頭帶來的社會效應更大?!崩钪螄J為,比如攜程的創始人團隊再度創業就是典型例子——促進了行業競爭,讓過去分散的酒店旅行行業接入互聯網,并迅速發展。
觀察人士認為,這大概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到現階段的一個必然。在美國,Paypal早期團隊后來創建或投資了特斯拉、Linkedin、Yelp、YouTube等一批公司。接入互聯網21年,BAT為代表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均在1999年前后誕生,較早一批企業的人才和資本溢出正在為中國互聯網創業起到帶動作用。
人們對于這股創業熱潮并非都是樂觀。即便有快速增長的市場和政策利好,創業仍然面臨重重考驗,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成長為明星創業公司。
不過在一些創業者看來,創業本身就是經歷,至少能嘗試自己的想法,這是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種進步。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