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12月30日電(記者曹國廠)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年多來,三地政府部門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聚焦《京津冀協調發展規劃綱要》“一張圖”,展開“一盤棋”建設,交通、生態、產業轉移三大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三地交通互聯互通加快】
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津冀渤海港口投資公司啟動運營,近期謀劃建設10條高速鐵路和城際列車,打通了京昆、京臺等多條高速公路,河北省內一批干線、農村公路“斷頭路”“瓶頸路”也被打通,保津、張唐鐵路年內通車,北京新機場開工建設。針對北京機場運量飽和、津港吞吐量很大,而河北一些港口卻“吃不著”的難題,天津市與河北省聯合成立的津冀渤海港口投資公司啟動運營……
【生態共建共享成效明顯】
今年1—11月份,河北共壓減煉鐵557萬噸、煉鋼630萬噸、水泥620萬噸、平板玻璃443萬重量箱;同時在全國率先開展“拔煙囪”等專項行動,對612家重點污染企業安裝脫硫脫硝除塵設施。河北還啟動了環京津3個百萬畝成片森林建設,造林96萬畝。三地已經簽署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框架協議等,初步完成張家口及承德兩大生態功能區建設實施方案。
【產業轉移成果豐碩】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輸出到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2192項,同比增長4.6%。
今年前10個月,河北引進京津項目3621個,全省引進的資金47.3%來自京津,達到2748億元;天津市全部利用內資的43%來自北京和河北。京津冀之間越來越多的投資占比,是三地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見證。
目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已落戶河北,2016年將形成年產整車30萬臺的產能;北京平谷區與河北三河市共建跨地區的京冀通航產業園,吸引50多家通航類研發、運營、制造企業進駐……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除了一些喜聞樂見的成果,還有一些難題待解。
【壓減產能致河北經濟發展“傷筋動骨”】
2013年以來,河北大力實施“6643”工程(到2017年要減少6千萬噸鋼、6千萬噸的水泥、4千萬噸煤炭、3600萬重量箱的玻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河北大量的產能雖然過剩,但有些并不是落后,甚至很多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先進產能,但為了完成壓減任務,河北付出了經濟發展傷筋動骨的代價。根據國務院批復的《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到2020年,河北省需壓減煉鋼產能9800萬噸、煉鐵產能9800萬噸,因此將帶來企業資產損失、稅收減少、職工下崗、養老金支出增加等問題。
【承接地對承接項目出現同質化競爭】
目前河北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97家,各園區對承接北京產業轉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紛紛赴北京招商,但由于“僧多粥少”,同時這些產業承接園區大都缺乏清晰的產業發展定位,導致各園區對承接項目“饑不擇食”。河北省個別城市下轄的兩個縣在北京設立的項目招商對接辦公室相鄰,與北京一些產業項目對接時甚至出現明爭暗搶。
專家認為,《京津冀協調發展規劃綱要》雖已出臺,還應盡快出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細則,進一步明確三地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各地方也應明確本地功能定位和細化承接產業方向,統籌分類指導,克服產業布局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