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相關部門不斷完善信息發布機制,更新信息導航手段,為長江航運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長江上中下游調研發現,由于關鍵信息“買不起”“收不到”,信息共享機制“打不通”,長江航運依然面臨耳不聰、目不明的狀況。業內人士建議,宜盡快構建信息共享機制,打通長江航運的“信息孤島”。同時,徹底清理公共服務信息不合理收費,將關乎航運安全的關鍵信息及時全面免費地向社會發布。
近年來,長江航運信息化建設日益完善,GPS(船舶定位跟蹤系統),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CCTV(船舶視頻監控系統)、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統),以及電子航道圖、甚高頻無線電話等信息設備的投入使用,為船舶的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
但是,由于眾多信息需要購買、信息發布滯后、管理部門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共享等原因,“信息孤島”現象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要信息買不起。一些航運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航運企業使用水文、氣象信息需向水文監測部門及氣象部門付費,并且價格不菲,一年數萬元。
“近年來航運效益不好,很多企業都不愿意購買。有次氣象部門給我們打電話,說氣象信息對航運安全很重要,問我們為什么不買,我們就告訴他們沒錢買。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網上收集一些最基本的氣象信息。”長江上游一家航運公司負責人說。
記者從各地的氣象及水文部門了解到,這些部門均為事業單位,可以收取一定的經營服務性收費,但各地普遍規定“向社會公眾發布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屬于公益性氣象服務,不得收費。”航運企業表示,航運信息也應當屬于公益性氣象服務,不應當收費。
其次,關鍵信息收不到。航運企業普遍反映,信息發布機構發布的信息不及時、不完善,對航運的參考性不強。
“以水文信息為例,早上11點發布的信息是8點測出來的,17點的信息是14點分析出來的,并且是預告水位,嚴重滯后。此外,水文信息也不完善,流速、含沙量等對航運有重要影響的數據都掌握不到。”一位航運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位負責人說,7月28日8點,他測量重慶8碼頭水位是5.26米,早上10點,水位是3.1米;但水文部門11點發布的信息水位還是5.26米,“如此大的誤差,根本不能指導安全。”
再次,共享信息打不通。除了信息發布機構與航運企業之間存在諸多信息孤島,信息發布機構之間也交流不暢。
一位地方港航部門的負責人稱,為了更好地為航運企業服務,他們想將氣象、水文信息通過網站發布出來,但在向水文、氣象部門收集信息時,被告知這些信息需要收費。“現在我們就從長江海事部門的網站上人工復制一些信息發布,但這些信息在復制編輯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誤差。”
除了地方各信息發布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通暢,長江航運管理部門之間,以及管理部門與港口碼頭等企業之間也存在信息孤島。據宜賓一家航運企業負責人反映,長江宜賓段海事、航道分屬地方交通廳和交通部直屬系統,海事部門的限制水深有時和航道部門公布的不一致,企業無所適從。按航道局公布的水深報給海事,就簽不到證,也就沒法走船。
航運企業和航運管理部門人士對記者反映,受“信息孤島”制約,長江航運目前依舊面臨著耳不聰、目不明的狀況,給航運安全帶來諸多隱患。
船舶航行還存在“摸石頭過河”的現象。“現在長江的水文信息變化很大,尤其是中下游航段,時而泄水時而蓄水,預報不及時很影響安全。”一位在長江上跑了30多年船的船長說,由于信息發布不及時,他經常碰到按照預報水位裝貨,但到了長江中段因水深不夠無法通行的狀況,不但影響航運效率和效益,還不利于航運安全。
這位船長告訴記者,由于相關部門發布的信息參考性不強,船舶在長江上航行猶如“摸石頭過河”,更多還是憑借經驗。
航運專家對記者表示,目前長江航運信息化建設因為部門條塊分割而形成了“信息孤島”。當務之急是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完善信息管控手段,優化信息發布渠道,讓長江航運更加“耳聰目明”。
一些航運企業建議,長江航運各管理部門和信息發布部門之間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并構建統一的信息展示平臺。此外,管理部門要盡快與港口碼頭、設備安裝企業之間實現信息對接。
同時,還要完善信息監控手段,優化信息披露機制和信息反饋系統。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