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補短板”列為明年的五大重要任務之一,而擴大有效供給是重要路徑。多位專家表示,“補短板”既是立足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現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拓展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增強實體經濟的發展后勁。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補短板,就是要針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持續改善有效供給的數量和質量,提升有效供給的效率和效益,進而培育和升級經濟轉型過程中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當前,“三農”問題、企業技術裝備落后、創新能力不足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薄弱環節。而在這些環節中,貧困問題無疑是最突出的短板。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大資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干,提高扶貧質量。
有專家指出,按照規劃,我國到2020年要實現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所以從現在算起每年要減貧1000多萬人,未來5年每年平均需投入240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難度還在增大。但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將持續改善貧困地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既擴大了有效供給,又能有效化解鋼筋、水泥等過剩產能。光是異地搬遷一項工作,今后5年大概就能拉動6000億元有效投資。
針對“三農”問題,會議指出,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資金和政策重點用在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上。
我國糧食生產今年取得了“十二連增”,在這個喜人成績的背后,今年的糧食進口規模可能會再度創下紀錄,國內托市收儲的糧食庫存也保持高位,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也折射出了目前農業形勢的復雜性。此外,我國農業生產還面臨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戰。以前的農業發展過于注重數量增長,導致土壤肥力和地下水資源過度消耗,這些資源環境的硬約束加劇了風險。
“一方面,我國農產品中低端供給較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農產品供給又明顯不足。”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蔣和平認為,從供給側角度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關鍵是要將農業生產由數量為主,逐步轉向數量質量并重上來,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此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等仍存在一定差距,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必須補齊。
會議還指出,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降低企業債務負擔,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能力。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要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推動形成市場化、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和運營機制。
吳琦認為,補短板的核心實際上在于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二是低端生產向中高端生產的轉變;三是傳統業態向新興業態的轉變。而補齊產業和企業發展短板,大力推進企業升級改造,積極發展新產業,可以增強產業和企業競爭力;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可以加快形成基建市場化機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添經濟發展助力。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也是增加有效投資的重要方面,城際鐵路、地鐵、地下管線,以及新一代互聯網、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等新一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將是國內短板項目建設的重點。新一輪以人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政府加大對教育、對公共服務的投入,以及在核心圈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一系列的重大項目將有新進展。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