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對話】
高端對話之供給側改革助力“中國制造2025”
靠創新驅動再講“春天的故事”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徐豪|論壇現場報道
“供給側改革”成為一個影響中國的高頻詞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對大眾而言,“供給側”是個相對陌生和專業的經濟學術語。但實際上,供給側改革早已“潛伏”,“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一系列助力產業升級的頂層規劃相繼出爐,便是“供給側”發力的明證。
加快制造業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維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一環。因此,離開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難以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目標也難以實現。而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使“中國制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競爭新優勢,無疑是改善供給和擴大需求的重要舉措。
供給側改革如何助力“中國制造2025”?中國如何完成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在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高峰論道”現場,來自部委、地方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嘉賓共聚一堂,暢述己見。
主持人:
CCTV證券頻道總編輯鈕文新
對話導師: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
對話嘉賓:
廣東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梁維東
國務院研究室工業與交通司副司長張泰
廣東堅美集團董事長曹湛斌
廣東葫蘆堡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林創舉
主持人
一年當中要參加很多很多的論壇,但是在我心目當中,中國經濟論壇有特殊的重量。本場論壇主題是供給側改革助力“中國制造2025”,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命題。首先,有請我們本場論壇的對話導師張燕生先生,請就這個主題作一個引導性的發言。
張燕生:
破解企業轉型“五缺”,要改革供給側管理
中國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這個堅實的基礎。現在的中國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詞叫“新常態”。我經常會問自己,中國實體經濟的舊常態是什么?新常態是什么?我們過去35年,實體經濟舊的模式是什么?我們未來35年實體經濟的新常態是什么?我自己給自己回答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過去35年,我們的制造業代工、嵌入到跨國公司全球工序分工的模式,它的黃金時代結束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們的實體經濟今后將走向自尊、自信、自立。我認為,這是實體經濟轉向新常態的第一個變化。第二句話,過去35年,我們的實體經濟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土地、環境參與國際競爭的黃金時代結束了。下一步,我們的實體經濟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也就是要向中高端水平轉變。第三句話,就是過去35年靠簡單模仿、抄襲、仿制的黃金時代結束了。我們下一步將走向創新,什么叫創新?一種創新叫間接創新,也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管理和組織方式的創新、市場的創新。我們過去35年,在座的企業家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引領者,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企業家。我們下一步的創新,很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將轉向科技創新,轉向制度創新,轉向文化創新。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正站在一個歷史的新起點上,企業要想告別舊常態、邁向新常態,我們面臨“五缺困境”,第一缺,我們要轉向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現在缺技術來源,缺共性技術的支持。第二缺,要轉向新常態,現在缺人才。這個人才包括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包括能夠引領正規軍來進行大決戰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和能夠引領企業走向技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第三缺,企業想轉型,缺渠道,缺品牌,缺售后服務的能力。第四缺,企業要想轉向新常態,缺資金,缺能夠為實體經濟轉型服務的資金,缺能夠為企業走向創新驅動的資金。第五缺,我們缺規范,缺能力,缺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側管理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我們講,要想叫馬兒跑得好,就要叫馬兒輕裝上陣,供給側管理的第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怎么能夠降低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能夠讓企業有更多的剩余用于投資、創新、轉型。第二個核心問題,要想叫馬兒跑得好,就要讓馬兒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競技場上展開競賽,就是讓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減少對企業、對市場的直接管制和干預。第三句話,要想叫馬兒跑得好,就要在馬兒薄弱環節給馬兒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政府和企業,應當攜手解決現在轉型所面臨的轉型困境。
主持人
謝謝張秘書長。張秘書長提出的問題非常嚴肅。我們要進入新常態,但是面臨“五缺”,如何來解決這“五缺”問題,如何讓我們的企業跑得更快、跑得更遠、跑得更好,我想企業要有企業的招兒,政府也要有政府的招兒。請廣東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梁維東先生來講一講,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梁維東:
實體經濟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前,南海是一個農業縣,改革開放以后,因為靠近廣州,很多廣州的工程師到這里來指導,那時候是南海邁開創新驅動的第一步。開放以后,“三來一補”,很多港澳的企業也到了這里。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發展,去年我們的經濟總量達到了2300多億,也就是說整個經濟的發展在35年里,平均每年增長19.4%。對發達地區,這可能不算一個什么數。但我們親歷佛山南海的整個轉變過程,在這個數字的背后,實際上10年前,我們就同樣遇到環境的制約,同樣遇到土地的制約,同樣出現了短缺經濟年代。在這些環境下,我們從那時候開始,就加大力度去推進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
應該說我們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如果大家現在到佛山市,到南海區,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藍天白云的景象。在整個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今年南海的發展還是比較有實力的。從1—9月的數據看,增長8.5%左右,再深層次看,我們今年的工業投資增長了59%。在產出方面,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增長超過了11%,高新技術產品的增長超過13%。可以看出,整個結構在不斷地優化,總體經濟表現出平穩向好,質量不斷地提升。
之所以有這樣的良好局面,就是如今天的主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在佛山南海這個地方,制造業是主業,民營經濟是主流經濟,在產業中的占比超過70%。在整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首先要解決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問題。這是佛山南海一個很寶貴的內涵,就是我們有一批企業家,他們專注實業,無論怎么變化,他們賺了很多錢,還是把精力集中專注在實體經濟,再投入,再發展,利用科技的進步去推動發展。
在整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升級里面,我們還關注產業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去引進高新實用技術。比如我們引進大量的專業團隊,去哺育新的科技、栽種新的企業森林。到今天,我們不敢講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是一個很長的路,很艱巨的任務,但是,應該說我們琢磨到了感覺,把握到了路線和方向,我們將會堅定不移地推動這樣的發展,推動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首先要擺正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關系,這是核心問題。另外,政府要做的一個事情就是,要打造一個高效的營商環境。在這個方面,佛山南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在這幾年,我們更體會到,要打造一個好的城市環境,讓企業在這里創新、發展。
現在無論是項目的立項,還是項目建完以后的驗收,我們都做到“一窗通辦”,就是一個窗口受理所有的事情,然后透明高效率地運作。在服務企業方面,我們根據新常態,也及時更新一系列的文件,從各個方面去支持、幫助企業。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如果企業遇到金融問題,我們幫企業一起研判,確實有需要幫助的,政府也會堅決出手。這些都是政府幫助企業創新轉型升級所做的事情。
當然,無論我們的發展處在哪一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都把實體經濟擺到最重要的位置,直到今天還強調,實體經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最主要經濟組成部分、最主要的動力。
主持人
35年前,第一個春天的故事是因為一個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現在,佛山南海在講著第二個春天的故事。謝謝。張泰司長,您聽完第二個春天的故事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張泰:
創新思路、創新辦法,就是“春天”
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經過一個像春夏秋冬這樣的歷程,我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各個方面的矛盾、問題也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這個時候,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需要創新思路,創新辦法,就我的理解,這就是“春天”。
主持人
我想,創新環境,恐怕是我們未來各級政府都將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請問企業家曹湛斌先生,您的體會是什么?政府到底創造了怎樣的一個環境?
曹湛斌:
當地環境就是企業創新的土壤
堅美集團是一個民營企業,也是一個傳統制造業的企業,佛山的故事、佛山的第一個春天,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發展的過程,我們都參與了,我們就是改革開放的一個例子,特別是佛山和南海,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例子。
我想分享一組數據。1993年我創辦堅美鋁業,當時我口袋只有120萬,員工只有42名,現在達到了5000名,增長了120多倍。第一年堅美的產能是2300噸,現在產能達到35萬噸,35萬噸是什么概念?澳大利亞一年鋁型材的用量大約也就是15萬噸。第一年,我繳了40萬多一點的稅,去年我繳了1.045億的稅。這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創造力,企業創新的創造力。
說到創新,當地環境對企業創新的影響至關重要,我認為當地環境就是企業創新的土壤、水、陽光、空氣,是外部的條件。有了好的外部條件,企業的創新一定會好。還有一個,給我們一個公平的交流、競爭的機會。這些,佛山和南海都給了我們。
堅美的發展一直堅持五大戰略,我們的五大戰略是:第一,企業文化戰略;第二,轉型創新戰略;第三,市場營銷戰略;第四,人才戰略;第五,品牌戰略。
主持人
廣東省有“四小虎”,順德、中山、南海、東莞。我們現在請旁邊那位另一只“小虎”來的企業家說說,聽聽那邊的情況。
林創舉:
傳統企業通過創新依然可以高速發展
我來自中國制造業名城東莞,但是我們企業屬于小微企業,剛剛上新三板,也在經歷從痛苦走向快樂的路徑。
關于創新,我主要有五個方面的體會。第一點是傳統企業要結合品牌來做創新。第二點,在技術方面,用逆思維和順思維的創新。第三點,把握大趨勢,大破大立的創新下,如何走出來。第四點,在團隊人才構建方面,要有一些創新模型。第五點,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以后要用資本市場的思維來做創新。
當初我是介紹朋友到我們工業區這邊來租廠房,結果他做了6個月就走人了,欠債260萬,我就幫他簽供應商,最后沒辦法,用了幾百萬去把公司接手下來。一不小心,這個企業通過4年時間,上新三板市場估值3個億,明年6個億,剛開始起步是500萬資金,到現在3個億,也就是60倍,到明年6個億,就是100倍。我講這個數據,就是說明傳統企業通過創新依然可以獲得一個高速的增長。
其實制造業的核心在什么呢?在技術。技術的核心在什么呢?在發明。發明的核心在什么呢?在研究。研究的核心在什么?在人才。不同的人才,來做不同的研究,出來的結果不一樣。根據這個邏輯思維,我們在人才應用上面,不只是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我們還用異國人才。同時,我們用傳承的一些技術,傳統行業有一些爺爺教老爸,老爸教兒子的,這些技術你不能打破它;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容納一些異想天開的思想,把這兩股力量并進來。
現在有創客中心、互聯網支持,要用“創客”這種思路,來把一些產品做出來。在銷售和開發方面,也要做出貼近市場的模型創新。最后,企業往哪里走,自己要有一個非常強的創新意識作為發展的主軸。
主持人
他們在人才的使用上是傳統的傳承+異想天開,然后全球化的整合。謝謝。張司長,請您最后來作個總結性的發言。
張泰:
要靠供給側改革實現制造強國的轉變
今天這場對話的主題,就是供給側的改革助力“中國制造2025”,它實際上抓住了一個可能會影響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關鍵性的因素,實際上也是一個關鍵性的措施。就這個問題,我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是搞經濟工作,可能很多都是企業的,對實體經濟大家都不陌生,對工業,對制造業也都不是很陌生。我們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一個支柱,也可以說是實現國家升級和發展的一個國之重器。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隨后國家又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就我自己了解的情況來講,這種反響還都是很正面的,大家是很贊成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
中國經過幾十年發展,在前幾年就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而且這個比重,這幾年還在持續上升。在近幾年,特別是2008年以后,我們制造業發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戰,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從國際上來看,一個是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的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制造業分流的雙重擠壓,我們制造業國際的空間、競爭環境比過去來講要嚴峻一些。從國內來看,這幾年,各項要素成本也都進入一個快速上升的通道,競爭力也在下降,特別是近幾年以來經濟當中積累了龐大的過剩產能,因此,會成為我們工業,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障礙。
我們這幾年提出了很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目標,包括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包括雙中高的目標。要實現這些目標,靠我們現有的低端的大而不強的制造業,是不能夠支撐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拓展制造業的發展空間,形成制造業發展的新動力,增強制造業發展的新優勢。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研究和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初衷。
在這個基礎上,我看了一下《中國制造2025》這個文本,當中提出了有九大戰略任務,還有八大保障措施,總共17項工作和措施。這里面,絕大部分都可以歸到我們的供給側改革的范圍里面。因此,我想,為什么講我們今天這個題目選得好呢?離開了供給側改革,我們“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這是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從我們現實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也是迫切需要供給側改革的。因為這幾年,大家都知道,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工業和制造業在其中表現得是最為明顯的。包括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下滑,效益可以說大幅度下滑,虧損在迅速上升。特別是影響潛在的長期供給的幾個方面來看,都不太樂觀。比如說生產要素的供給,都在進入上升通道,影響我們的競爭力。從技術創新來看,隨著我們國家整體的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技術追趕給我們帶來的效益也在不斷地下降。
另外,從制度方面來看,我們的經濟體制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包括我們統一的市場體系,包括生產要素和商品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通等等,都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包括我剛才講的,大量的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性的問題,這些方面的問題,都是我們過去習慣用的調節總需求的辦法所不能夠奏效和不能夠解決的,或者說,解決的效果是會越來越差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強調供給側的改革,加強這方面的調控和管理,我想,在這方面,多做些工作,多做些努力,可能會形成我們下一波的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