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2月28日電(記者張紫赟)在安徽蕪湖集瑞聯合重工有限公司的整車廠內,位于27號工位上的工人汪洋正在為一輛卡車組裝保險杠,只見他先在生產線旁的電腦內進行查詢,獲得這輛車所需要保險杠的顏色與型號,然后對將要組裝的保險杠進行掃碼,最后才開始安裝,“不同客戶的定制化需求,通過信息化手段下發到生產線邊的IT系統中。所以我們在組裝前,需要查詢到這款車的具體配置需求。而掃碼,是將零部件的生產商、批次等信息記錄,以實現可追溯。”
在相距不遠的輪胎組裝生產線,一個高三米左右的黃色自動化機械臂手正在進行輪胎組裝,它會根據不同車型,參照信息化系統下發的指令對輪胎進行差異化裝配。
集瑞聯合重工營銷服務有限公司智能車聯部副經理譚東介紹說,為加快智能化轉型,近年來,公司一方面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用戶打造卡車智能化管理系統;另一方面加快生產端的智能轉型,其中包括個性化定制生產、機器換人等。
這種智能化轉型在安徽省制造業領域并不鮮見。中聯重科農機集團近年不斷加快提升農機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水平以及農機的智能化水平。據該集團總裁王金富介紹,從生產過程來看,根據用戶需求的差異化,通過數字化進行元件模塊的不同組合,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從產品角度,智能化將依靠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進行農業數據采集、分析、判斷,實現播種耕種播收的精準化與智能化,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在王金富看來,對于裝備制造業而言,隨著人力等生產成本的不斷攀升,如不加快轉型升級,走智能化發展道路,行業利潤空間將會進一步被壓縮。
“今年以來,我們大力推動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動制造業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蕪湖市經信委主任王志鵬介紹說。
今年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兩化融合是主線,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記者在安徽調研發現,一場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的潮流正在掀起。其中,以機器人產業為亮點之一的合肥智能制造產業,近年來取得了飛躍式發展,一大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裝備實現了突破。中科院研發的取料機械手、3D打印機、碼垛機器人已順利投放市場,合工大研發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已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并開發出樣機。安徽巨一自動化有限公司和合工大開展產學研合作制造的江淮汽車轎車基地乘用車裝配車間機器人流水線,成為國內首條由自主品牌汽車裝備企業獨立承接的高端焊裝線。
智能制造產業涉及面廣,不僅是各種先進技術的集成,還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來自合肥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合肥市智能制造產業產值約180億元,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研發、設計咨詢、核心制造、系統集成、工程建設安裝調試、投資運營等全產業鏈的工業體系。
據安徽省經信委主任牛弩韜介紹,目前安徽省工業占GDP的46%左右,制造業占工業的近九成,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當前,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先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滲透,網絡化、綠色化、智能化制造模式逐漸普及,為地方制造業跨越發展打開了“機會窗口”。安徽將堅持一手抓高端制造業培育壯大,一手抓優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記者注意到,近日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中已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安徽省大中型企業普遍通過互聯網開展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活動,逐步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創新體系,智能制造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