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教授看了一個特別累人的心理咨詢門診,他接待的是一位說謊成癖的男孩。“這小學生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我也要用心分辨,才能判斷到底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和男孩以及他父母交流了一個多小時后,徐教授大致弄清男孩說謊的源頭。
怕被父母打,他開始說謊
男孩姓陶,父母忙于生意經常顧不到家,爺爺奶奶帶大,從小淘氣。他經常在外面調皮搗蛋闖點禍,父母恨鐵不成鋼,聽了人家來告狀,就要打他。“爸爸媽媽都會打的,有時候用手打,有時候用衣架,鍋鏟,爸爸下手更重一點。”小陶告訴徐教授。
后來小陶就上小學了,還是改不了淘氣、貪玩的天性,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他也不愛做。但他知道,如果父母知道他不做作業,肯定又會打他,于是就不告訴父母。老師這邊他也有各種理由:生病啦,本子弄丟了啦,父母同意他不做等等。
這么兩頭一騙,父母和老師都被他騙過去了。小陶嘗到了甜頭,說謊開始變本加厲,他開始學父母的簽名,有些考得不好的成績單,他也不給父母看,自己簽上父母的名字。
可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啊。每到家長會,老師和父母一對證,小陶的很多謊言就被戳穿了。這時,小陶肯定會被狠狠打一頓。但是小陶已經有心理準備了:打一頓就打一頓吧,痛是一時的,但是瞞著爸媽的話,可以多出很多玩的時間,兩下權衡,還是說謊更合算。
再后來,小陶學會了花錢。父母給的零花錢不夠用,他就偷偷從父母錢包里摸錢。這事很快就被發現了,但小陶一口咬定,不是自己拿的。父母狠狠打他,他也不承認,“反正他們也舍不得真把我打死。”
小陶的父母除了打他罵他之外,真的也想不出更好的管教辦法了,小陶私自拿錢這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后來,老師覺得小陶說謊已經成習慣了,張口就來,建議小陶父母帶他找心理醫生,看看有沒有辦法矯正一下,這才到了徐教授這里。
說謊是正常的
可怕的是無時無刻不在說謊
徐教授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朋友、同事說自己的小孩說謊,這些孩子一般都是學齡后兒童。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上學后被“壞學生”帶壞了。
“其實說謊是一個人逐漸趨向成熟的標志,每個成年人幾乎都會說謊。”徐教授說,“2歲以下的孩子幾乎不會說謊的,3歲開始有了一定的說謊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會越來越完備,這也是他們心理成長的標志。如果到了學齡后,孩子還不會說謊,那要檢查他的智商發育有沒有問題,或者有沒有其他發育障礙和社會適應障礙。”
孩子為趨利避害,或者為了一些善意的目的,偶爾撒次謊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說謊過于頻繁,并且說的是惡意的謊言,那就可能有心理行為障礙了。
惡意的謊言,是指對個人發展不利,或者對周圍人、對社會有害的謊言。
“長期說謊的人,他以后自己也搞不清究竟什么是真相,他會形成一個自動化反應,看到藍色,馬上脫口而出的是綠色,會影響他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一旦說謊成癖,以后就沒人相信他了,到了社會上會被孤立。”
糾正孩子的說謊習慣
要讓他覺得撒謊得不償失
徐教授說,像小陶這樣已經有幾年說謊習慣的孩子,要矯正他的行為,需要持續的心理干預,療程大約在半年,并且要家長和老師都積極配合。矯正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讓孩子覺得撒謊得不償失。
“一旦發現孩子說謊,除了給予必要的懲罰外,他原本該負的責任、該完成的任務還是得完成,不能讓他從撒謊中得利。比如小陶撒謊不做作業,那么父母或老師發現后,除去懲罰措施,他該做的作業還是要馬上完成,哪怕那天寫到很晚;再比如私自拿錢,他拿了多少,父母就要從他平時的零花錢中扣除多少,甚至可以多扣一些作為懲罰。”
平時,老師要經常和家長溝通孩子的作業、考試、在校情況,別讓孩子鉆了空子。
另外,要鼓勵孩子說真話。即使孩子闖禍了,只要他說了真話,家長就要給予一定的表揚,或者減輕懲罰。對孩子的懲罰一定要適度,不能讓孩子害怕,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像小陶父母那樣動不動就把兒子暴打一頓,沒有任何好處,可以用勞動、多做一些功課、減少玩耍時間、減少他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等代替。
有說謊習慣的孩子,指望通過教育讓他一天就完全改變,是不現實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小陶,如果之前一天說10次謊,那么就先要求他一天只能說8次;等他只說8次了,再要求他減到6次,慢慢改變,積小善而成大善,家長也要有耐心。
三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
遇到的撒謊學生
采荷一小李琳老師當了將近20年班主任,去年,她遇上一件棘手的事情。有個小朋友帶了一個喜歡的玩具到學校,為了不讓這位孩子上課分心,她和小朋友商量,先把玩具放到講臺上,放學再帶回家。
沒想到,這位小朋友放學時忘了這件事,第二天到校時,發現玩具不見了,在班上引起軒然大波。
李老師說:“應該是其他小朋友看見喜歡,拿走了。不過,我在班里問了好久,沒人承認。這也可以理解,要在大庭廣眾下承認自己拿了別人東西,確實很難。
“于是我到走廊上,讓孩子們一個一個出來,在我耳邊說‘是’或者‘不是’自己拿的。我和他們約定,不管他們說什么,我都會絕對保密。
“大概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有個孩子承認了。但我沒有停下來,堅持讓每一位同學都出來了。既然答應孩子要保密,就要保護他們。事后,我單獨和這位孩子交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該怎么辦。”
李老師說,很多孩子撒謊是因為覺得后果很嚴重,怕批評,在對待錯誤時過分緊張。所以碰到孩子撒謊,不要讓孩子覺得犯錯很可怕,這樣他們的心理包袱會輕一些。
拱宸橋小學金蓓蕾老師,從1992年開始一直擔任班主任,關于孩子撒謊這個現象,她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
“有個孩子,不止一次拿同學的東西,不拿別的,都是好看的小文具,比如橡皮什么的。我發現后跟孩子溝通,孩子一口咬定東西是爺爺奶奶買的。幾次下來,我覺得有必要和家長溝通。孩子愛拿小東西,雖然不是大問題,但需要老師家長一起引導。
“剛開始跟家長說這件事時,媽媽覺得是老師對孩子有偏見,冤枉他們了。當時我就覺得這事不好處理。教育是老師和家庭共同的事,如果父母是這個態度,后面的溝通會很難。于是,我請媽媽來學校,問她,如果她的孩子真的拿了同學東西,會不會打孩子。
“媽媽脫口而出,那當然,偷拿別人的東西肯定要打。經過溝通,我和這位媽媽說好,心平氣和跟孩子聊這事。小朋友見媽媽沒生氣,就承認了,說自己喜歡別人的文具才拿的。媽媽跟孩子說,以后想要什么東西,合理范圍內可以買。這次溝通后,小朋友再也沒拿過同學東西。”
金老師和李琳老師的觀點差不多,孩子撒謊,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怕批評或打罵,二是想得到什么。家長不妨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說實話不會挨打,合理的東西可以得到。
濮家小學的余晶晶老師說,她帶的第一屆學生,有一件事情印象特別深。
“這個班帶到高年段時,接到一位女生家長的電話,電話那頭家長很生氣,說發現女兒拿了家里200塊錢。問她原因,女兒說班上有個男生敲詐他,她不敢告訴父母,只好偷偷拿家里200塊錢給那位男生。
“十多年前,小學生偷拿200塊錢,不是小數目了。而且根據我對那位男生的了解,這件事不會這么簡單。我跟家長說,你們先消消氣,我和孩子單獨聊聊。
“把女生叫到辦公室,我讓她看著我的眼睛,回答到底有沒有敲詐這回事。剛開始,女孩嘴巴很緊,一口咬定沒有,但眼神有點閃爍。我跟她說,只要誠實,老師絕對會原諒你,相信你是個好孩子;但如果你不說實話,老師會很傷心。最后她哭了出來,說怕爸爸媽媽打她,才說是敲詐。
“我又單獨找了家長,請他們一起配合,不要因為這件事打罵孩子。如果因為這件事給孩子貼上‘愛說謊’的標簽,對孩子的影響就大了。偷偷拿錢,說明孩子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建議他們和孩子好好聊聊。”
余老師說,孩子沒做家庭作業時撒謊的情況比較多。收作業時,他們就會找借口,說作業本落在家里了。“其實老師心里都有數,有沒有帶作業,翻下書包就知道了。但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我就跟他們說沒帶本子沒關系,作業再補一遍就行。
“以前還有個孩子,一到考試就撒謊說肚子疼,不想上學,現在想想很好笑。他父母第一次當真,就幫他請假了。后來覺得不對勁,每次考試都說肚子疼。可能家長對孩子成績期待太高,讓孩子覺得有壓力。我就建議家長不要把孩子的成績看得太重。”
余老師的觀點:孩子犯了錯,家長應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改正的機會。有些家長,孩子做錯了事,老老實實說實話,結果換來一頓打。這樣做,孩子下次還敢說實話嗎?(都市快報)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