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子垤
花都區炭步鎮竟然發現了距今2.1億年的動植物化石,而所在地已成為一處廢棄煤炭工地!近日,有地質專家在此發現了大片重要的地質遺跡。昨日,花都區政府多個部門已對現場進行了封鎖。接下來將有專家進一步進行勘探考察。
現場:隨手一撿就是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王永棟教授到花都區炭步鎮大渦村考察,發現大量距今2.1億年前的動植物化石。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現場,兩邊的出入道路均有警戒線圍蔽,現場有鎮公安及國土所等工作人員在場。記者看到該區域是一片面積約上萬平方米的煤炭開挖工地,周邊圍繞著幾個由煤炭矸石堆積的小山丘。
記者沿著砂石路往前走,在地上隨手拾起一塊煤炭巖石,從外觀看巖石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敲開一看才別有洞天。記者看到煤塊上有不少細條狀的白色痕跡,看上去像是樹葉。有的巖壁上則呈現出不規則的白色痕跡。隨后,記者將巖石圖片發給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副總工程師林小明,他告訴記者,這些是植物化石,蘇鐵葉片及蕨葉。據專家稱,花都這片化石墟里,經多次考察,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和伴生的淺海相雙殼動物等多門類化石。
證實:為三疊紀晚期產物
根據王永棟及其團隊的研究調查,這些動植物化石已確定有大約2.1億年的歷史,是三疊紀晚期的產物。
據介紹,此次在炭步發現的這處化石遺跡,經過資料比對,與“小坪系”屬于同一地層,因此推測出同樣屬于晚三疊紀。而且經考察發現,原小坪車站附近的三疊紀地層隨著不斷的開發,小坪地層剖面已被完全破壞。因此,炭步區域的動植物化石就成了廣州市域內目前唯一一片三疊紀地質遺跡。
王永棟介紹,雖然三疊紀地層在全國各地有出露,但華南地區實屬難得。王永棟指出,2.3億年前由于地質構造運動,中國華南板塊抬升為陸地,廣州花都這一帶正處于海陸交接地帶,因此發現的化石中,既有蘇鐵葉片及蕨葉等植物,也有淺海相雙殼等動物化石。
專家:“幾個山丘都被挖沒了”
王永棟說,早在2011年,他曾和廣東三水的地質古生物學家張顯球等專家在此地進行地質踏勘,“那時我印象中這里并沒有破壞得那么嚴重,這次我來一看,好幾個山丘都被挖沒了。”
據炭步國土所龍所長稱,這里是一處荒廢的采石場,早在上世紀80年代曾被大量開采礦石。如今這里被多家村中的小煤礦廠包圍。現場一位年過60歲的退休工人稱,他們雖然也覺得這石頭挺奇特,但上世紀80年代時只把它們當成普通的煤塊燒掉。工人說,當時化石還會被拿去水泥廠做熟料制磚。
對此,專家們都倍感痛心。王永棟說,正是在三疊紀晚期,地質時代剛好處于生物大滅絕災難發生前的關鍵時期,因此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一定要將保護與研究同時進行。他希望將這里作為地質遺產保護起來,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挖掘科學內涵,進行科普教育。
據了解,下一步,花都區將根據專家的考證結果和建議、意見,進一步采取相關措施,切實保護和利用好該重大發現。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