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白 羽)入冬以來,全國多個城市遭遇“霾”伏。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記者昨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便攜式檢測設備,進行大氣污染長期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污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同時,研究獲得道路周邊交通污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一架翼展4米的固定翼無人機及一架可懸停的多旋翼無人機成為會場亮點。無人機從高空帶回的一手數據彌補了此前大氣污染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的短板。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彭仲仁介紹說,從2011年起,研究團隊在長三角地區使用無人機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大氣污染跟蹤監測實驗,成功獲取了這一區域PM2.5等典型大氣污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
數據顯示,逆溫層是霧霾“幫兇”。據介紹,在低層大氣中,氣溫通常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氣溫有時會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出現逆溫現象,在大氣中形成逆溫層,不利于污染物擴散。至于逆溫層在PM2.5的積累和霧霾的形成過程中起了多大作用,還需要相關監測數據來證實。彭仲仁團隊的近幾次實驗顯示,在距離地面1km以下的高度,PM2.5的濃度總體呈現隨高度增加而下降的趨勢,無人機從空中帶回來的監測數據同時也清楚地證實,逆溫層的存在確實妨礙了空氣污染物的垂直擴散,增加了逆溫層下近地面PM2.5的濃度,為霧霾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彭仲仁同時建議,想少吸霾,跑步時離馬路遠一點。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排放出的尾氣可是霧霾的“得力助手”,沿馬路跑步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奔跑的“馬路吸霾器”。研究團隊發現,道路兩側300米至500米之內是受汽車尾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PM2.5的濃度較高,而且離道路越近濃度越高。而對高架路等立體道路周邊交通污染物的三維分布與變化進行的監測和分析顯示,PM2.5的濃度也隨著高度的變化呈現一定的垂直分布規律,這些初步的研究發現可以幫助指導路邊高層住宅的居民進行污染防范。參與測霧霾的固定翼無人機 白 羽 攝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