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日記》。 上圖提供
本報記者 施晨露 姜小玲
從上海出發,歷經68年滄桑,跨越14000公里距離,包括47冊《翁同龢日記》在內的一批“翁氏文獻”終又回歸故土。今天,上海圖書館將舉行“翁萬戈捐贈‘翁氏文獻’入藏儀式”。由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捐贈的這批珍貴文獻入藏上圖,是中華古籍保護海外回歸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是上圖多年來致力于古籍整理保護利用結出的又一碩果。
沉甸甸,不只古籍本身分量
12月19日21時許,當47冊《翁同龢日記》和12包《翁氏文獻叢編》手稿被一一清點、收入善本庫,上圖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松了一口氣:“心中一塊大石頭落下了。”
4天前,黃顯功、陳先行、郭立暄等上圖專家和翁萬戈侄翁以鈞等一行五人從上海出發抵達紐約,行經波士頓,一路奔波,17日中午來到翁萬戈居住的小鎮。98歲高齡的翁萬戈自行駕車,早已等候在鎮中心公共事務大廳。午餐是簡單的漢堡、三明治,1918年出生在上海的翁萬戈不時蹦出幾句上海話,言談間充滿對上海的感情。
“2010年之前,翁萬戈先生幾乎每年都會來大陸,在上海,我們總是相約國際飯店喝咖啡”,陳先行與翁萬戈相熟多年,談及翁萬戈充滿敬佩。“他畢生致力于介紹中國歷史文化,曾用大量精力拍攝介紹中國文化的教育片和紀錄片,在世界各國資料中摸索、研究。他是收藏家,也是鑒賞家,在中國美術史方面建樹極高,和啟功、徐邦達、謝稚柳、楊仁愷等老先生是一個‘圈子’里的。如今,那代老人已相繼辭世,萬戈先生可謂魯殿靈光、碩果僅存了。”
當天午后,在翁萬戈獨居的居所,上圖團隊見到了此行奉迎的寶貝。下轉6版 (上接第1版)翁萬戈已在家中準備兩天,對照清單查點 《翁同龢日記》,竟比預料的45冊還多兩冊,《翁氏文獻叢編》 手稿則以紅色文件夾一一標記。陳先行寫下收條,珍貴文獻被打包裝入五個背包。“沉甸甸,不只是古籍本身的分量。”黃顯功說。
非偶然,選擇上圖水到渠成
翁氏藏書起源于常熟翁氏十四世孫翁心存(1791-1862),歷經六世,其中最重要者為翁心存之子翁同龢(1830-1904)。翁同龢曾任清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并先后擔任同治帝和光緒帝的老師。清末,時值戰亂,公私藏書多有散失,翁氏則購之聚之。上世紀40年代,為避戰亂,翁氏家族將這批古籍善本秘密運到美國,妥加保存起來。2000年,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圖書館獲得翁萬戈轉讓的宋刻孤本《集韻》等80種翁氏藏書,成為當年轟動海內外的文化事件。2010年,翁氏藏書回歸10周年之際,上圖舉辦“瑯函鴻寶——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展”,這不僅是“翁氏藏書”首次公開亮相,也是中國內地第一次由一家公共圖書館舉辦的以宋刻本為專題的展覽。
93歲的翁萬戈從美國趕來,出現在展覽會場。當看到“翁氏藏書”中的宋刻本被陳列在展廳最醒目位置,翁萬戈興奮不已:“上海圖書館把書保存得這么好,還進行研究,把它們拿出來為公眾服務,看來我10年前的選擇完全正確,這是‘翁氏藏書’最好的歸宿。”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翁萬戈就是上圖常客。他研究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陳洪綬來查資料,上圖毫不吝嗇地拿出孤本供他研究。復印部分本要收取資料費,上圖老館長顧廷龍說:“收資料費發不了財,但我們就此失去了一個朋友。”
“可以說,翁萬戈先生這次選擇上圖不是偶然”,陳先行說,雖與翁萬戈相熟多年,但從未開口談及他的家藏,“對于翁氏四代人經歷百多年守護,完好無損的《翁同龢日記》和其他手稿來說,出讓和捐贈就像‘嫁女兒’般慎重。”從今年4月上圖獲悉翁家有意在中國大陸選擇一家圖書館或公藏機構無償捐贈翁氏《日記》等稿本的意向開始,翁萬戈委托其侄翁以鈞與上圖多次接洽、考察。11月,翁萬戈之女還專程從美國來到上圖考察。2000年,翁萬戈親自護送翁氏藏書回到中國,這次捐贈,他本打算由女兒帶回這批稿本,完成一次父女接力、傳承。
12月17日下午,在翁家握別之際,翁萬戈向上圖團隊表示:“歡迎你們明年再來。”
價值高,中華古籍回歸的范例
《翁同龢日記》及《翁氏文獻叢編》手稿價值何在?陳先行介紹,且不論這批珍貴文獻若上拍場能輕松拍出高價,從古籍研究角度來說,手稿是文獻最真實、原始的狀態。《翁同龢日記》起自清咸豐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7年7月31日),止于清光緒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即他逝世前七天,持續時間長達46年之久,為研究晚清提供極重要的第一手歷史材料。
1925年,在張元濟主持下,商務印書館依據這部翁氏日記手稿影印出版,取名《翁文恭公日記》。出于各種考慮,在影印過程中,主持者對某些局部作了遮蓋處理,致使印本多處存在重要刪節。此后,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先后出過兩種整理標點本,這兩種標點本大致均以1925年影印本為底本。2012年,翁萬戈先生又推出新的標點本,由中西書局出版。該標點本根據家藏日記原稿校訂,補足了1925年影印本刪節的內容。“刪節有兩種原因,一是編者為尊者諱,二是翁同龢本人的刪改。翁同龢是對晚清中國發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長期以來,人們對他與戊戌維新關系的了解并不全面。清末從康有為開始就對翁氏早期活動評價不夠準確。其實,翁氏思想在甲午戰爭前后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甲午戰爭后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他走向更張舊制的道路,在戊戌變法中極力拔擢維新派人士。這一轉變,才是歷史的原貌。”陳先行說。
黃顯功介紹,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古籍保護工作,2007年起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華古籍回歸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古籍回歸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數字回歸;二是數字回歸、實物再造;三是實物回歸,在國家支持下,一批公共機構從海外收購珍貴古籍。此次,翁氏后人的無償捐贈,無疑為中華古籍回歸起了重要示范和引領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