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海洋館,經過十幾分鐘在池底的適應,野生中華鱘“后福”在潛水員的陪伴下在池中巡游。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昨日,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在搬運野生中華鱘“后福”進館。
昨日,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在測量野生中華鱘“后福”的體長。
昨日,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在吊運野生中華鱘“后福”入池。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昨日早上,野生中華鱘“后福”進京,將在北京海洋館進行“療養”,并在北京海洋館國寶中華鱘展缸長期向游客展出。
據了解,中華鱘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尾中華鱘全長3.41米,體重310公斤,是近20年來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野生中華鱘。
22小時“跋涉”至京 4人貼身護理
15日9時,“后福”從湖北荊州出發,乘坐特制的運輸車陸運前往北京海洋館。車廂內為定制保溫水箱,內置三層保溫結構及海綿防撞層。昨日早上,經約22小時跋涉,中華鱘抵達北京海洋館。
去年,“后福”被漁民誤捕導致身體多處受傷,長江水產研究所成立救助小組,經6個小時,將其運送至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實施全面救治。兩個半月后,鱘魚恢復正常運動姿態,體表傷口逐漸愈合。專家們取“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之意,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后福”。
此次來京“療養”,長江水產研究所表示,由于“后福”體質虛弱,進食困難,希望到北京海洋館調養身體機能,盡快恢復。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保育科研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已制定康復方案,并安排4人貼身護理,負責其飲食起居。
吊裝入池 潛水員伴游幫找方向感
記者在現場看到,多名工作人員首先向中華鱘保溫箱內注水。其表示,這樣可以讓魚適應海洋館水體溫度,減少應激反應。
此外,為保證展缸內其他中華鱘的健康,技術人員為這尾野生中華鱘進行殺菌,并進行細致的身體檢查。
7點50分左右,在兩名潛水員的幫助下,野生中華鱘吊裝入池,搬進新家。潛水員伴游一圈后,便鉆入石頭縫內。工作人員介紹,這可能因為其還不適應新環境。十幾分鐘后,“后福”游出。潛水員一邊伴游,一邊撫摸拍打身體,幫助其找到方向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介紹,這尾野生中華鱘為雌性,懷卵量可觀。經過養殖和護理,其可在性成熟后完成人工繁殖。
【釋疑1】
為何轉移至北京?
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負責人喬新美告訴新京報記者,試驗場的硬件條件不及北京海洋館,大多為散養,魚較多,康復條件差。
危起偉說,北京海洋館水溫恒定,有專人護理。潛水員可潛水,直接喂食。“試驗場是自然水溫,冬天溫度較低,不能潛水”。
時隔一年,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送“后福”進京療養?喬新美說,一年康復后,它的外表、各項生理指標等已經恢復正常,“希望能在海洋館精養”。
據了解,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洄游和滯留期間,基本不開口攝食。"后福’已經在長江生活一年半,作為自然種群,應該回到海水里面,攝取食物”,危起偉告訴新京報記者,希望它在海洋館能夠開始攝食。
【釋疑2】
22小時如何運送?
危起偉表示,目前,已經對中華鱘進行過多次長距離運輸,“比較成熟”。
據了解,“后福”乘坐的“專車”車廂內,裝有一個長3.5米、寬2.2米的定制保溫水箱,內裝水體6噸。箱體內置三層保溫結構及海綿防撞層,可以防止路途顛簸導致其受傷。此外,水箱兩側均有觀察窗口,方便科研人員隨時停車觀察水箱內的情況。
保溫箱兼具保溫、溶氧、水流循環過濾、水質監測等功能,營造與養殖池相同的生活環境。喬新美說,可隨時檢測水溫和營養情況。
長達22小時的進京途中,“后福”一直未進食。危起偉稱,在野外,中華鱘已適應“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
他說,中華鱘將營養儲存在體內,如脂肪、蛋白質等,從而在不攝食的時候消耗能量供給活動,“營養物質可占身體的35%”。
【釋疑3】
未來如何“療養”?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保育科研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已制定康復方案。危起偉說,希望中華鱘能夠開口攝食,“野生中華鱘在人工環境下不容易攝食”。他解釋,野生中華鱘長期禁食會導致忌口。
2005年,北京海洋館開始中華鱘保育項目,“我們共同摸索多年,開發出一套方法”,危起偉介紹,先喂養流食,補充蛋白質,并帶有鮮味,從而使胃啟動消化,促進味覺反饋,勾起正常的食欲。“這樣做可以刺激胃接受食物,分泌酶,建立食欲”。
有食欲,“后福”可以吃到更多鮮活的食物。危起偉說,比如魷魚、蝦、魚等。
除了開口攝食,康復計劃中還包括調養身體機能。危起偉說,通過改變水流的方式,營造不同的環境,“體會到野外的感覺”。
同時,他也表示,最好的康復方式是生活在天然水溫的水體,能夠隨季節變化。“這樣對其性成熟的發育更有效果”。但他表示,這對水族館的要求較為苛刻。
“后福”會一直留在這里嗎?對此,危起偉回應,性成熟后會運送到變溫的地方,使其人工繁殖,“大概會在五年后離開海洋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