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昨天,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位語文老師的文章,他提出“語文教材已落伍、應盡快脫胎換骨”,這一觀點引發了網絡熱議。這名老師是安徽省無為縣襄安中學的趙成昌,他在文章中表示,目前在用的語文教材雖然經過了歷次的修訂,但依然存在選材落后、內容陳舊等問題。選文標準脫離了當前的現實,所選文章遠離學生生活,現當代作家作品涉及較少,導致學生對語文課本的閱讀興趣持續下降,甚至還影響了語文教學。
趙老師建議教材編寫者們應該多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使其選擇更符合時代潮流,改變教材中成人化色彩過于濃重的問題,從而編寫出適合學生學習也能受到學生歡迎的課本。趙老師的觀點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支持者說,觀點很中肯,語文教材應該緊隨時代;反對者說,觀點太片面,語文教材就是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那么趙老師的這些建議,到底有沒有道理?可不可行?
這不是趙成昌第一次撰文探討有關語文教材編寫的話題,在他看來,語文教材選文始終被古文和近現代作品包攬,缺乏當代作品,其闡述的內容、體現的含義往往不能被學生們很好的理解,也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趙成昌覺得語文教材選文主要的問題是太過時了,反映的時代和學生的生活脫節,這樣就無法引發學生的興趣,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教學。
在趙成昌看來,中學課本中描寫的主角年齡和學生相似的只有《包身工》,可其中描述的生活對學生們來說實在太過陌生,想要理解其中的情感更難。趙成昌認為,當前我國文學發展很是繁榮,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也不在少數,教科書選文將這些作品納入選擇。
趙成昌說:“我們說的經典作品并不是說只有古人,先人寫的就是經典,現在時代發展了,孩子們都是在這樣的生活里長大的,距離他們太大的(文章),他們自然難以接受,不感興趣了。他們現在就是比較喜歡一些勵志的,故事類的話題,這些他們會更有學習的興趣。我認為應該(選文)貼近一點學生的生活,現在有不少的流行的作品,很好的作品,也是很經典的。”
不過對于上述觀點,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勞凱生認為,有些片面。
勞凱生強調,語文教材文章應該怎么選,是要看教材當前的培養目標、培養哪些技能。
事實上,語文教材應側重經典性還是當代性,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話題,而如何選用合適學生理解和思考的選文,更是讓人們久久爭論。2013年,人教版初一教材中刪去了魯迅先生《風箏》等文章,就引起不小的爭議,史家胡同小學語文老師張聰坦言,語文課本承擔的作用較多,不能單純從一個角度來定義。選擇的教材很多是幫助孩子學習語言的范本,而不是簡單的引發孩子閱讀興趣的文本。很多文章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它具有的一種經典性或者是一種大家的共識,都會凝聚在這個文章里,這是他承擔的一種最重要的功用。另外教材中應該具有一種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本身也不應該是跟著風隨時變,現在的社會很熱的一種文學并不能說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共識。
張聰建議,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優秀的現當代作品當然可以納入到學習之中,而不必一定要被納入教材才可以教授。
張聰提出,教材到底應該怎么改,我們當然是希望越改越好,但是我們要考慮到教材最重要的功能,經過一次次的把關,特別個性化的內容肯定是不夠適合的。但是這種狀況下,也還是有辦法把語文較好。
張聰認為,現在在教學界在變革,以前他們會把教材作為圣經一樣來對待,把它當做唯一一個教學的內容,甚至把教材等同于語文教學。如果真的想讓孩子有所提高,作為老師首先就要突破教材的局限。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