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08日訊
據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官方網站8日消息,日前,隨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環向場(TF)線圈導體采購包最后一根導體成型和收繞工作的順利完成,標志著中方承擔的TF導體采購包制造任務圓滿完成。ITER裝置作為該計劃核心設備,它更為人知的名字是“人造太陽”。太陽的光和熱都從熱核聚變反應而來,如果人類效仿這個原理,制造一個“可控”的“太陽”,就有望為解決地球能源危機找到新的出路。
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和主要的亞洲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之一,也是我國首次以平等、全權伙伴身份參加的國際合作計劃。我國參加ITER計劃是基于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體現了我國面對人類共同面臨的現實和未來能源問題的責任擔當。通過參加ITER裝置的建造和運行,有助于我國全面掌握核聚變研究和技術成果,帶動我國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
專家指出,“人造太陽”作為人類夢寐以求的終極能源,一旦實現商業發電,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從美國國家點火裝置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無不是為這一終極目標而探索。核能分為核裂變能與核聚變能,前者已經被人類加以利用用來發電,而裂變堆的核燃料蘊藏極為有限,不僅產生強大的輻射,傷害人體,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也一直是讓人頭疼的難題。與之相比,核聚變輻射極少,且核聚變燃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聚變反應燃料是從海水中提煉的氫的同位素氘。據測,每1升海水中所蘊含的氘如果提取出來,發生完全的聚變反應,能釋放相當于300升汽油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以此推算,根據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和海水存量,核聚變能可供人類使用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
分析認為,核聚變研究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主導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認識到的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ITER計劃是實現聚變能商業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未來發展空間不容小覷。A股上市公司中,人造太陽相關概念股值得重點關注。
榮信股份(002123)控股子公司北京榮科恒陽整流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簽訂了《ITER極向場變流器模塊及外旁通生產制造合同》,合同金額為人民幣2.52億元,約占2011年銷售收入15.43%。北京榮科從合同簽訂開始,分兩期提供14套電源系統的變流器模塊及外旁通(含樣機制造)生產制造和實驗服務,預計至2017年2月合同結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是國際熱核聚變計劃ITER中國工作組的重要單位之一。
寶勝股份(600973)是國內較早參與ITER國際合作項目的公司之一。公司于2007年開始與有關部門合作,承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用超導電纜加工技術和生產裝備研究。先后完成了設備選型,確定了技術方案,并掌握了超導電纜全部關鍵技術,研制的超導電纜通過了有關部門主持的技術評審。2008年,公司生產的中國第一根TF超導電纜Sultan樣品送往ITER指定機構進行檢測論證,經檢測各項指標均滿足ITER技術要求。2009年公司生產的中國第一根PF2超導電纜樣品送往ITER指定機構進行論證。
久立特材(002318)是ITER中國工作組的重要供貨商之一。公司開發的核聚變裝置用PF導體316L不銹鋼方圓管通過省級工業新產品鑒定,成為目前國內唯一滿足ITER項目要求的PF導體鎧甲供應商;研發的ITER裝置用TF導體鎧甲(稱為“磁籠”的“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通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鑒定,納入國際核聚變試驗堆計劃(ITER)采購包。公司作為國內核電用管制造領域的領跑者,產品已覆蓋核島、常規島各系統及設備用核安全1、2、3級管道和非核級管道,未來將受益于ITER計劃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