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人Peter Kammerer撰文指出,指責香港人有西方價值觀而不是中國價值觀,這是錯誤的。責任并不在于香港人,而是歷史和環境的問題。香港被英國搶走時,正值中國積弱,而且香港人也無力決定是否想在殖民統治下生活。他們的思維是環境導致的結果。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常言道:智慧與年齡并進。而我的鄰居夫婦似乎也很有智慧:丈夫 90 多歲,妻子 80 多歲。他們不明白為何一些香港人對內地同胞如此痛恨,尤其大家都是同根生。他們以溫婉的情緒回憶起 1960 年代的生活,當時許多人都很窮,但看來都很快樂,并以同樣的熱情笑容對待外來者,將他們看作朋友。夫妻倆很疑惑:到底有什么改變了,以致香港對內地人如此反感?
我住在北角。這個地區向來有大批內地移民,對注重質量的游客而言也頗具吸引力。對于上述問題,我也同樣大惑不解。本地人談話沒有那么大聲,乘搭公共汽車時較少推撞,也不會那么瘋狂地購買藥品。他們更有國際時尚潮流觸覺,而且早就明白抽煙有害健康。然而,這些都不是瞧不起、遠離和抗議內地人的合理理由。
那為何有些香港人傾向把內地人視作低人一等呢?我的鄰居指出,半個世紀前大批移民為了逃離文化大革命的黑暗日子而偷渡來港,那時的情況并不是這樣的。絕大部份的香港居民(學者估計比例超過九成)都是以前大批偷渡來港的難民后代,包括 1930 年代為了逃避日本侵華和國共內戰的難民,又或者在 1949 年共產黨擊敗國民黨后來港的移民,直至 1974 年香港實施抵壘政策、港府開始加強打擊偷渡客為止。雖然 1951 年香港在邊境筑起了圍欄,而且未得批準便偷渡抵港的難民嚴格來說是非法移民,但由于當時香港對工廠勞工有巨大需求,故偷渡客獲得包容,甚至受到歡迎。
由于很多人背景相似,又要建立新生活,故所有人都處于平等地位。財富增長顯然改變了人民的態度,但真正的轉變可以說是 1972 年實施的居留權政策所致的。根據這項政策,居住于香港連續 7 年的人可獲得永久居留權。 “ 抵壘政策 ” 下,只有成功抵達市區而未被發現的難民有權在香港居留,但這項政策在 1980 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遣返所有偷渡客的政策。香港在英國殖民制度下使用英語,推行免費教育,擁有良好的醫療服務,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這都必然使陸港兩地出現明顯的差異。
香港人有西方價值觀而不是中國價值觀,這是錯誤的。責任并不在于香港人,而是歷史和環境的問題。香港被英國搶走時,正值中國積弱,而且香港人也無力決定是否想在殖民統治下生活。他們的思維是環境導致的結果。
要雙方正確地認識并了解對方,將需要時間,而且雙方需要互相交流、共同生活,也必須互相包容、愿意學習。無論是香港對內地,還是內地對香港都是一樣的。因此,香港人應像從前一樣,對新移民和游客報以熱情笑容,將他們視為朋友。(文章來源:南早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