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在常州市武進區學府名門花苑小區,居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大家子在小區里散步:一對年輕小夫妻攙扶著一位80多歲的老翁,旁邊跟著兩位六七十歲的大爺,還有一個活潑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面。小女孩還會跟別人介紹說:“這是我爺爺,這也是我爺爺,這是我太爺爺……”這么多爺爺?小夫妻倆會笑笑說:“我們都是一家人。”而老人們則會回答:“說來話長咯……”
兩位年輕人就是劉偉和余美芳夫婦,而三位老人,分別是劉偉的父親曹井飛、“二叔”黨松喜和“爺爺”黨文禮。兩位黨姓老人和他們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小兩口無償贍養了他們7年……現代快報記者 王益
除了父親,夫妻倆還照顧兩位外姓老人
余美芳今年33歲,是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輔導員;劉偉34歲,在學校食堂工作,夫妻倆都是普通工薪階層。
幾天前,兩人的同事吳佳偉帶現代快報記者來到了劉家,進門前他就說:“里面比較簡單。”果然,客廳簡陋得一眼就能看完,但廚房卻像個秘密花園,壁櫥里堆著一袋土豆,旁邊擺著兩口甕,里面腌著酸菜,冰箱里滿是切好的豬肉。
聽聞記者來采訪,劉偉的父親曹井飛也想打個招呼,但他因患腦血腫一直臥床,連坐起來都要“二叔”黨松喜扶著。見狀,小夫妻倆連忙上前幫忙,劉偉給父親穿好外衣,余美芳擰毛巾過來給老人擦臉,老人喉嚨口咕嚕了兩聲,她便立刻懂了什么一樣,泡來一杯蜂蜜水,放在桌上晾著,趁這會兒工夫,又和劉偉一人一邊,給老人按摩起了胳膊。
吳佳偉在一旁告訴記者,2012年他就知道了劉偉家的情況,“當時他倆還要照顧黨松喜的父親黨文禮,3個老人,擔子比現在還重,”劉偉工作時間不固定,家里大小事務都是余美芳在操持,“作為一個兒媳婦,能照顧好公婆就不容易了,何況還要照顧兩個外姓老人。作為他們的同齡人,我很佩服。”而小區的門衛劉大爺說,早幾年幾個老人身體還硬朗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這一大家子出門散步、游玩。
忙活完,余美芳瞥見黨松喜身上的外褲,念叨了起來:“哎二叔,你又穿這條褲子呀!前幾天買的新褲子呢?我給你找出來……”柜子里還有幾條新褲子整齊地疊放著。其實每到換季的時候,她都會給老人添置幾件新衣服,但老人總是舍不得穿。
接過侄媳婦兒遞過來的褲子,67歲的黨松喜笑了笑,絮叨起來:“我們老了做不了飯,他倆有時候中午回不來,就給點零花錢,讓我們自己買。做飯也夠他倆忙活的,我眼睛不好使不吃魚,怕刺卡住了鬧麻煩;我爸一天三頓都要喝粥,不吃水餃雞肉;我哥又喜歡吃餃子,光主食就要準備三份不同的。
其實“二叔”“爺爺”和他們并沒有血緣關系,那是怎么來到這個家的呢?事情要從曹井飛贍養過的、曾在這個家庭生活的另一位老人劉福東說起。那還是1970年的冬天,地點在遼寧鐵嶺,當時50多歲的劉福東到山里買柴,遇到了28歲的曹井飛。曹井飛看他家境清貧,又是大老遠過來,于是額外加送了許多柴,并跟著走了3里地,把他送出了山。這個年輕人的舉動感動了劉福東,于是他帶著老伴時不時來看望曹井飛。
一段時間后,劉福東和曹井飛的感情日益深厚,曹井飛知道劉福東夫妻倆無兒無女,在詢問過父母的意見后,把老兩口接到了自己家,認作了干爹干媽,照顧起他們的生活。劉福東夫婦對待曹井飛也如同親生兒子,曹井飛感念在心,堅持讓兒子劉偉隨了老人姓。
之后,曹井飛還贍養了晚景不如意的妻舅,2002年,干爹和妻舅相繼得了腦血栓,偏癱在床,曹井飛一個人照顧不來,便雇傭了鄰村村民黨文禮幫忙。曹井飛對兩位老人貼心細致的照顧,讓黨文禮十分感動,主動提出不再收錢,只管飯就行。兩個病人相繼去世后,曹井飛干脆把黨文禮認作干爹,請老人在他家常住了下來,黨文禮從一開始的被雇傭來照顧人,變成了后來的被照顧。
那時黨文禮的二兒子黨松喜時常來探望父親,和曹井飛也相熟起來,成了異姓兄弟,三人住在一起互相照看。2008年,余美芳和劉偉把三個老人從鐵嶺老家都接到了常州,照看他們的生活起居。直到前段時間,黨文禮回東北過90大壽后就留在了老家。
45年來,這家人先后贍養過5位老人
接力棒代代相傳,延續孝老家訓
如今曹井飛已經年邁,無法照料這些老人,于是兒子兒媳接過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繼續傳承善舉。“這么些年來,明明沒有血緣關系,兩個孩子卻一直照顧著我和我爸,從沒說過一個不字,也沒給過臉色,反而為我們操心。”對于這些年的照顧,黨松喜看在眼里,也暖在心里,黨文禮對兩個小輩也十分贊賞。
瑣碎繁重的家務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精力,有時候剛拖干凈的地過不了多久就會被弄臟,床單可能一天就要換兩次,也曾讓余美芳倍感壓力,但不會因此說老人。“怕他們多想,而且這些也不是他們的本意,人老了身體各方面自己也控制不了。我們也會變老,到時候可能還不如他們呢,所以只能多體諒他們,自己多干點。”
余美芳說,這些年來,這個特殊的大家庭,以孝善為先的家風,也時刻影響著她: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她要給孩子和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兩人的女兒馨心今年6歲,剛上一年級,她告訴記者:“爸爸媽媽經常告訴我,要對爺爺和太爺爺好,要孝順他們。”
她用自身行動
給學生上了一堂課
推薦人:同事 張燏
推薦感言:
從2008年開始,我和余美芳成為了同事,但是直到2012年,我才偶然得知她家贍養外姓老人的情況。她從沒和我們說過他們遇到的困難,即使是在丈夫劉偉一度待業在家時。不用想都能知道,當時這兩個年輕人,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靠著她一個人的工資生活是有多難。
我曾去過他們家,親眼看見他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看見他們細心地照顧老人,當時我就覺得,他們實在是太難得了。孝順、贍養長輩,這個責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只要老人在世一天,這個擔子就沒法卸下來,是一輩子的事情。百善孝為先,余美芳用自身的行動,身體力行,給學生們上了很好的一堂課。
清貧夫妻
撫養患病棄兒
后續報道
愛心夫妻入圍
“中國好人”候選名單
12月3日,快報《感動中國》專題報道了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魏口村一對普通夫妻樊繼志和范一霞堅持28年照顧盲傻棄兒的故事。日前,12月“中國好人”候選名單出爐,樊繼志和范一霞夫婦成功入圍。
1987年,樊繼志從路邊撿到了一個又瞎又啞的智障男嬰,并給他取名叫樊小路,一晃28年過去了,大家看到了樊繼志夫婦身上那份超越常人的耐心、那份無私的包容以及那份深沉無比的慈愛之心。現代快報記者 王曉宇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