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先老人今年79歲,瘦小的背影卻看起來特別偉岸。10年間,他一直用他那雙布滿老繭的手詮釋著“誠信”二字。
10年前,家里唯一的兒子得了尿毒癥,為了救子,村里的好心人幫老人籌集了40萬元看病,然而病魔最終還是奪走了年輕人的性命。
在辦完兒子的后事后,王小先開始拼命賺錢還債,想把好心人當時幫他湊的錢一一還回去,很多人告訴他那些錢不用還,但王小先不答應,“把債還清了我做人才能輕松啊!”
兒子患尿毒癥
村民熱心籌錢幫忙治療
王小先家住臺州玉環龍溪鎮花巖浦村,膝下有4個女兒和1個兒子。女兒都嫁出去了,兒子也結了婚,還生了個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是在2005年,王小先唯一的兒子被查出得了尿毒癥,兒子才32歲啊!
為了救兒,王小先到處求醫,上海、西安……只要是聽說治尿毒癥比較好的地方,王小先都去了。
奔波治療,家里的40萬元積蓄全用光了。村民見王小先的兒子那么年輕,都想幫一把,大家紛紛湊錢,讓他帶兒子繼續治療。
3年的治療,兒子還是沒能挺過來,2008年,35歲的兒子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辦完兒子的后事,王小先一算,給兒子治病總共花了80萬元,除去原來的老本,還有40多萬元都是村里人幫他墊付的。
樸實的王小先首先想到,就是要把村民墊付的錢一一還回去。
但是40多萬,對于老人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老兩口身體都不好,王小先患有高血糖、高血壓,老伴則是常年吃藥。4個女兒都是普通家庭,無力幫父親還債,孫子還小,還錢的重擔全部落在了70多歲的王小先和老伴章荷花身上。“這些年,我做夢都在想如何把錢還上。”
一人干3份活,村民說不用還錢
他湊齊一筆登門送上
每天清晨4點,王小先家石頭房的那盞燈總會準時亮起。洗漱完,他隨便扒幾口冷飯,就騎上三輪車到1公里外的菜地,準備當天要賣的菜。
老人種了4畝地,有白菜、菜花、川豆、大蒜等時令蔬菜,他趕早把菜從地里摘下來,然后在旁邊的小水塘清洗干凈,拿回家去。
“老伴今年也79歲了,她身體不好,干不了什么活,我把菜弄好后搬到菜場去,她負責看攤子。”王小先說,生意好的時候能賣30到40元。這占了老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送完老伴去賣菜,早上6點左右,王小先換上環衛工人的衣服出門干活,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負責花巖浦村王家里片的清潔工作,這片老村子大小的胡同都由他負責清掃。
“早上垃圾比較多,整個掃下來,差不多要2個小時。都是一個村的,掃不干凈鄰居們要說的。”王小先說,4年前他開始干清掃工作,那時每個月工資1300元,今年漲到了1600元。
打掃完街道,王小先又騎上三輪車回到菜地,他種的大蒜要拔草了,生姜要拔了。“4畝地,我一個人有點忙不過來,要盡量不浪費時間才行。”王小先說,吃完中飯,下午他還要繼續忙地里的活。
到了下午4點多,王小先又換上了環衛服,第二遍打掃,“等掃好地,我還要去幫老伴收攤,燒飯吃完飯,再去收番薯,再不收番薯就要凍壞了。”
王小先不識字,所以就無法一一記賬,但是村里哪些人幫忙湊過錢,湊過多少,老人都清楚地記在心里。每當湊齊一筆錢,他就會把錢送到村民家中。不少村民知道王小先家里的情況,而且當時的錢都是以捐款的形式拿出去的,很多人并不要求王小先歸還。但老人很堅持,必須對方收回去。“我的祖輩一直都是教育我們兒孫后代要誠信,別人的錢是不可以欠的,別人對我們有恩也一定要還的。”看老人堅持,村民們只好把錢收下了。
7年節衣縮食還了34萬
他說今年能熬出頭了
除了賣菜和掃地賺的錢,村里每個月還能給老兩口每人發400元的補貼,鎮上每個月還有150元老年金。除去每個月300元買藥的花銷,這些錢王小先都一分一分地攢下來。
老兩口為了省錢,連菜都舍不得買,每天吃的都是自家種的蔬菜。女兒們看不過去,經常會拿點煮好的菜來給爸媽,穿的衣服更是幾年不見一件新的。
7年來,老兩口攢的錢,一筆一筆地還給了當初借錢的親朋好友,至今已經還了34萬元,還剩下6萬元左右。老人說,今年過年前,準備把剩下的也還完。
“村里征地,我準備把家里的地賣掉,16萬元一畝,這樣我就能把錢還完了。孫子20歲開始上班了,我這把老骨頭也不知道還能干幾年,想多給他減輕些負擔。”王小先說,“如果在我有生之年還還不完,我會讓我孫子繼續把剩下的債務還清的。”
說起還債后的打算,王小先說,還完錢,他能輕松地做人了,不過活還是要干,地還是要種,街還是要掃,菜還是要賣。他準備年后稍微少種點地,減輕點壓力。(錢江晚報)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