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微博截圖
“一乘客乘坐南航航班突發疾病,指責救援不力”追蹤
新京報訊 (記者吳為)“南航急救門”事件持續升溫。昨日下午,事件當事人張先生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前晚他接到北京999急救中心的電話,對方表示道歉并愿意賠償。北京市紅十字會相關人員昨日表示,待事情調查清楚后會向社會回應。
一工作人員代表999負責人向當事人致歉
據張先生介紹,前晚他接到電話,一名999工作人員代表999急救中心的負責人向他表示道歉,并表示愿意賠償,“他告訴我他們的領導都在美國,已經改簽了機票,預計今晚會抵達北京,將開會解決這個事情。”
昨日,記者詢問了北京999急救中心的上級主管單位北京市紅十字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999急救中心是北京市紅十字會下屬的事業單位,目前市紅會對此事還在調查當中,調查清楚后會向社會回應。
據張先生介紹,11月26日,他通過微博發文質疑北京市999急救中心,稱自己在轉院過程中遭到急救車工作人員欺騙,以協和等三甲醫院掛不上號為由,將其送往北京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涉嫌利益輸送”,并稱已向北京市衛計委投訴。此后,北京市衛計委通過其官微回復張先生999急救中心不歸其管,建議向999急救中心的上級主管部門紅十字會反映此事。
當事人建議機場建立“負責人制度”照顧病患
26日,張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首都機場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已登門致歉,并承認己方急救人員存在不專業的情況。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反映出的這些問題,他們將進行檢討,并與航空公司方面進行協調,希望能進行補償或賠償。
張先生稱,首都機場醫院和南航方面都提出了要就此事進行補償和賠償,但被他主動放棄,“只要求南航和首都機場醫院理清急救程序。”
昨日下午,張先生在微博里發出文章,“對于南航,三次登門,我僅收到過一束鮮花,再無任何禮品錢物。我堅持不要賠償,就是希望公眾的關注不要模糊。”他表示,他的本意不在于接受任何一方對他個人簡單的道歉和賠償,而是希望各方調查此次急救過程中的漏洞,防止其他人出現與他相同的遭遇。
“機場的急救時常遇到單身旅客,應建立起一個‘負責人制度’,可付費。遇到重疾病的單身旅客,可以全程負責,暫時替代家屬的作用,即使轉診轉院也能全程給予幫助和服務。”張先生說。
釋疑
為何由機場醫院先實施急救?
機場醫院急救車掛場內通行車牌,可以快捷地進入到指定位置接人
據一名民航業內人士介紹,按照民航的常規應急流程,如果在飛機上出現了突發疾病的病人,需要經過機上確認病情、呼叫塔臺、轉機場運行控制、呼叫醫療機構派救護車等環節。之所以選擇機場醫院擔當急救,是因為急救的就近原則。另外,機場醫院急救車掛場內通行車牌,可以快捷地進入到指定位置接人。
機組人員均經過初級救護知識培訓
該人士稱,一般來說,機組人員上崗前都經過了一些初級的醫療救護知識培訓,也掌握一些救護技能。機組人員執行飛行任務前,也會確認機上的醫療設施是否準備好,如急救箱、心臟除顫器等,“這些基本可以滿足簡單的急救工作。”
會向從事醫療工作的乘客求助
但他也坦言,因為機組人員并不是專業醫護人員,只能對簡單的病情做出判斷,所以還會求助飛機上的乘客,“乘務人員會報告機長,機長廣播尋找同一架飛機上從事醫療工作的乘客。專業醫生身份的乘客會幫助乘務組更準確地確定病情,這一點很重要,也會給后續的機場院前急救提供準確的信息。”
選擇機場醫院是因為“就近原則”
他分析稱,在此次事件中,機組人員應該是未能準確掌握當事人病情的急救需求,只是按照一般程序呼叫了地面,要求急救進場接人。按照通常情況,應該是機長通過高頻或甚高頻在空中呼叫了塔臺有急救需求,塔臺也按照一般程序將信息傳遞到機場的運控中心,報航班號和具體的跑道和停機位置,運控中心則直接聯系了離機場最近的機場醫院。
“表面上看,這個流程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之所以選擇機場醫院擔當急救,是因為急救的就近原則。另外,機場醫院急救車掛場內通行車牌,可以快捷地進入到指定位置接人。”他表示,這就是機場醫院首先進場急救的原因。
但他也表示,機場醫院是一家二甲醫院,其醫療救治能力是有限的,“就像這個事件中,當事乘客被接走以后才發現這個醫院無法妥當醫治,只能轉院。”如果在飛機上的時候能更加明確乘客的病情以及需要的急救措施,運行控制中心也是可以呼叫其他醫療機構的,不管是120還是999,經過協調也是可以進入機場內接病人的。 新京報記者 郭超
追問 1
急救車如何選擇轉診醫院?
患者撥打急救電話后,到底應該被送往哪家醫療機構?
根據2014年開始施行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絡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愿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目前針對轉診的原則并沒有量化和硬性標準,“操作層面仍存在主觀因素”。
一名120急救車司機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大部分情況由家屬做主,但我們會給出一些建議,比如哪家醫院有床位等,“最終仍以本人意愿為主”。
對此,北京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一般都會按照轉診的原則進行,基本都要征詢患者意愿,“如果病情允許,也會優先考慮送患者去其醫保定點醫院”。999急救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會考慮患者要求并與之商量。
追問 2
急救為什么會“舍近求遠”?
與南航乘客的遭遇相似,兩年前,由于運動受傷導致左小腿上翻,市民莊某也曾撥打過急救電話。
莊某回憶,躺在999急救車里時,工作人員曾詢問他希望去哪家醫院。他說了幾家大醫院后,對方隨即表示,那些醫院很難掛號,而且拍片子后也要等好幾天,希望莊某到999急救中心治療。隨后,莊某被從紅領巾公園拉至999急救中心。
昨日,記者在位于朝陽區的999急救中心大廳看到,一名患者由于腦出血,被999急救車從海淀駕校拉到999急救中心搶救。
對此,一名急救業內人士表示,患者在海淀區發病,應該按照規定就近選擇海淀區的醫院。為什么會出現舍近求遠的情況?該業內人士認為,門診或急診是病房患者來源的很大一部分。如果一家醫療機構沒有門診或急診,就可能需要通過急救的方式來收治病人,從而使大部分床位“有人住”。
昨日,記者在999急救中心大廳內部并未看到門診。此外,除3樓的“一病區”正在施工外,2至4樓其他四個病區的床位滿員率在八成以上。北京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監管力度不同,區、縣的120急救中也會發生“舍近求遠”的情況,“發現后會進行處罰和通報”。
急救中如何避免“舍近求遠”?近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草案修改二稿)》,明確規定如果院前急救機構不按照規定轉運患者,需由市或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新京報記者 信娜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