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是在浙江省建德市鄰近浦江縣的地界發現的,經初步鑒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研究員說,獸腳類恐龍因其足部帶爪,形如獸類而得名,最著名的獸腳類恐龍就是系列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暴龍(霸王龍)。他們采集到的化石標本上共有4只足跡,有2只比較清晰,均為典型的三趾型,且顯示出鋒利的爪子。
恐龍足跡化石來自恐龍在溫度、黏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它可以提供古地理學、古生態學以及恐龍自身的古生物學信息。此次發現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但也在情理之中。金幸生團隊今年啟動了在浙江省內調查中生代魚類化石的計劃。在義烏市調查時,民間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人向團隊提供了建德市有魚化石的信息,大家一同前往,發現了它們。
恐龍足跡化石的成因有正負兩種。正型化石是恐龍足跡幸運地未被沉積物覆蓋,和地層一起形成的,其成因如同人在未干的水泥地所上踩下的腳印。而負型化石的成因則更為復雜:足跡雖然被覆蓋,但是形成的巖石由下而上風化,留下了較硬的帶有腳印的上層,如同大自然給恐龍做了一只“足模”。要具備正負任何一種成因,均非易事,因此,恐龍足跡化石相當珍貴,而此次發現的這批化石兼具正負兩型,成果頗豐。
中生代是恐龍的天下,由遠及近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目前,浙江全省90個縣(區、市),迄今有18個出土過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或恐龍足跡化石,但是它們的地質年代均為白堊紀中晚期,距今約1億年。金幸生說,三疊紀三疊紀留給浙江的是海相地層,說明當時這里多是汪洋大海,侏羅紀時期留給浙江的地層大多為火山巖,說明當時這里常有火山活動,這就意味著我們在這兩個時代的地層,要發現恐龍化石并非易事,且有的原認定為成于侏羅紀時期的地層現在已經改為白堊紀時期,因此,此次浙江早白堊紀地層中出土的恐龍足跡化石是一個突破性發現,若進一步擴展地域范圍,它們也應該是我國東南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恐龍化石之一。
在古生物研究史上,地跨遼寧西部、河北東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以舊熱河省為中心的地域歷來以出土大批中生代生物化石著稱,它們所代表的古生物被命名為“熱河生物群”,享譽中外學界。特別是在作為核心區域的遼西地區,古生物學家近年來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鳥類化石,為研究鳥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堅實基礎。金幸生說,學界有一種判斷,浙江白堊紀早期地層與遼西同時代的地層巖性相近,均屬河湖相地層,且均有類似的魚化石,因此,前者也可能會有恐龍和鳥類化石,此次發現證實了這一推測,他們計劃依據這個思路繼續探索。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