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黃豪
今日滬指延續震蕩態勢,早盤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跌逾1%。尾盤市場人氣有所回升,特力A等妖股再次異動,大盤止跌,最終微幅收漲0.16%,報3616.11點,3600點失而復得。創業板收報2816.05,漲1.64%。兩市成交量略有萎縮,合計成交8586億元。
資金搶籌次新股
今日行業板塊漲跌互現,多個概念板塊再度被熱炒,次新股、芯片國產化、移動支付、大數據等概念板塊漲幅居前。賽馬、航母、高端裝備制造、高鐵等板塊跌幅居前。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股今日盤中奮力護盤,次新股表現搶眼,板塊掀起漲停潮,板塊中近60只股票漲停。
從資金流向來看,今日農林牧漁、電子、傳媒和非因金融實現資金凈流入,日凈流入資金合計分別為6.78億、1.81億、0.65億和0.08億。機械設備、房地產、醫藥生物、國防軍工、有色金屬、公用事業、交通運輸、輕工制造和化工行業位居凈流出資金排行榜前列,日凈流出資金均超過了10億元,機械設備日凈流出資金24.78億居首。電子、計算機、傳媒、機械設備等行業尾盤獲資金搶籌,非銀金融和銀行尾盤遭資金拋售,其中非銀金融尾盤凈流出近1億元。
從概念板塊來看,次新股受年末高送轉預期的影響,今日獲資金大力搶籌,整個板塊日凈流入資金達13.76億元,板塊日漲幅為4.62%,為今日最耀眼的明星板塊。其他板塊如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和芯片國產化緊隨其后,日資金凈流入均超過3億元。國家隊、高送轉概念、央企概念等,位居資金凈流出榜單前列。
對于后市走向,有私募人士對外表示,在連續大幅上漲過后,指數內生回調需求越發加強,獲利盤、解套盤在波動中,籌碼較易松動;同時,短期面臨美聯儲加息預期、IPO重啟等干擾,共振之下或有震蕩回調。但再度出現6月至8月大幅下跌的局面可能性較小,仍是上升過程中的正常回撤。
市場下行空間有限
從技術面來看,上周五滬深市場三大股指收出十字星線,配合昨日的小陰線,實際上目前市場處于變盤敏感期。創業板指數進入了第七周技術指標的高位鈍化期,技術回落風險較大。但消息面轉暖。消息面上,目前供給側改革加碼,國務院連發兩文布局消費升級,“養老+醫療”成為風口;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側重貿易和投資便利化;RQFII試點地區擴展到馬來西亞,最近24天內1400億RQFII馳援A股,總投資額度升至1.11萬億。
對于后市的走向,來自山西證券的觀點認為,IPO重啟后首批10只新股即將來襲,仍采用預先繳款機制,但預計凍結款規模有限,對資金面擾動不大。不排除空方借勢打壓、進而放大IPO“抽血”效應的可能。不過,大盤上下行風險均不大,但個股層面分化將加劇,獲利難度提升,需降低預期收益要求并提高風險防范,及時鎖定利潤,警惕追高被套風險。在存量資金博弈格局之下,中小創高成長性價比優于權重大盤股。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目前增量資金尚未全面開啟進場模式,存量資金如公募倉位已處于高位水平。現階段市場將面臨資金供給不濟的向下風險。不過同時,前期擔憂的風險事件如美元加息等,近期出現了預期緩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持續降杠桿,政府持續加杠桿,在中期政府信用依然無憂的背景下,信用風險爆發的概率基本可控。短期市場向下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