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充電3小時,耗流量23GB”,“武漢一女子,一夜間用掉流量53.3GB”……不少網友稱,最近他們的流量消耗快得驚人是手機的問題?是軟件的問題?還是運營商的問題?
記者聯合浙江省質監局,對多品牌手機、多種網絡信號源進行較嚴謹的流量試驗。
試驗一:運營商會不會“偷流量”?
試驗結果:實驗開始。在同一地點、時間內,在三臺監測器中插入三大通信運營商SIM卡,下載一個大小為10M的文件,重復測試數為10次。實驗室里的三大運營商信號強度不一,傳輸速度也有差異。大概20分鐘后,所有下載結束。對比發現,數據的偏差值小于0.1%。
試驗結論:看來,運營商調整計算方式“偷流量”的說法并不存在。
試驗二:接收文件消耗的流量>實際大小?
試驗結果:這個實驗依然選擇大小為10M的文件,A點發出,B點接收下載——這樣的實驗更簡單。10M的文件經傳輸接收下載后,60個數據中有40多個超過了10.5M,最高的達到了10.759M。
試驗結論:“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文件在傳輸中產生了一個‘打包’流量。”質監局工作人員孫杰說,傳輸一段視頻,往往是分段式進行的,需要先拆分、打包,然后是傳輸,到接收時也是這樣,分段接收最后拼接整理。因此,計費節點統計的數據量會高于文件的實際大小。這也是一筆必須支付的“開銷”。
試驗三:安卓系統的流量比iOS大?
試驗結果:用蘋果手機退出后臺運行的所有軟件,關閉WiFi,打開4G,用QQ接收一個13.32M的文件——通過流量監測軟件發現,這個過程消耗的流量為14.67M;更換安卓手機再重復實驗,顯示消耗了14.69M流量。第二次實驗依然選擇蘋果和一款安卓手機,但實驗場地更換到了電梯內。因為信號關系,接收速度明顯變長,結果是蘋果手機顯示為16.25M,安卓手機顯示為16.17M。
試驗結論:相同網絡下,不同系統耗流量不會差太多。
對于心疼流量的手機一族們,專家給出了幾點建議:選擇信號好的地方上網,減少重發產生的流量開銷;下載文件時,盡量選擇帶有“斷點續傳”功能的軟件進行下載,以免中途斷線后需要全部重新下載;不要安裝不正規軟件,一旦帶有惡意插件,“被偷走的流量”就真的無處可尋了。@錢江晚報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