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道港媒稱,港產片自20世紀90年代黃金時代過后,產量便直線下滑。香港電影發展局最近宣布推出資助計劃支持小本電影制作,希望借以培育本土年輕制片人,刺激電影產量。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3日報道 根據計劃,申請人可獲資助的金額為核準預算制作費或實際制作費的兩成,上限200萬港幣(1港幣約合0.82元人民幣)。但計劃會否成功仍屬未知。
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認為,香港電影業的問題在于投資者不愿冒險。馬逢國表示,投資者覺得投資于小本電影風險太大,因為小本電影請不起大明星,也無法拍出吸引觀眾的動作場面。
報道稱,好萊塢也面對類似問題。這一點從好萊塢以暢銷小說和漫畫改編的電影和續集數目可見一斑。這些改編作品有票房保證,因而成為主流電影。此外,觀眾也需為電影公司的出品負上部份責任。他們始終是這股潮流的驅動力只要看看新的《星球大戰》和007電影在社交網絡掀起的熱切期待就知道了。
在香港,情況也差不多。詠春大師葉問的傳記電影已拍到第三集,而部份電影公司正轉向電視劇尋求靈感。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旗下的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就曾以受歡迎的TVB劇集為藍本拍了多部電影,例如2009年謝天華主演的《Laughing Gor之變節》,便是改編自熱門電視劇《學警狙擊》。 《Laughing Gor之變節》票房總收入1570萬港幣,擠身該年港產片十大票房最高的電影。
最近,曾經推出多部軟性情色電影而為人所知的中國3D數碼娛樂有限公司,也有兩部以熱門電視劇改編的新片。
第一部為《十月初五的月光》,改編自TVB十五年前的同名愛情劇,由佘詩曼及張智霖主演。另一部則改編自香港電視(HKTV)其中一部受歡迎劇集《導火新聞線》。該劇講述新聞工作者的生活,并探討香港媒體行業所受的威脅。
這些電影有可能很受歡迎,因為觀眾對其劇情和角色已相當熟識。但觀眾能否接受這個屬于實驗性質的全新意念呢?可以接受的程度又是多少?
報道稱,我們盡可以責備投資者勇氣不夠、不愿冒險投資,但同時也應該自問:為什么觀眾對電影的口味那么狹隘?是因為教育不足、見識不廣,還是因為我們無力改變香港的未來,以致大多數人只希望維持現狀?也許全部都是答案。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