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1月22日電(記者楊丁淼張紫赟)山里的辣椒紅了,在安徽省石臺縣八棚村的蔬菜轉運中心站,村支書潘衛東正忙著組織農民集中出售辣椒。盡管臨近尾季,收購現場依然火爆。
這是中國中部的一個小山村,石煤、石灰石、滿山林木……豐富的資源皆是自然的饋贈,潘衛東的祖祖輩輩一直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90年代中期,村民們曾集資建設了2000畝中龍山林場,承載著村民們的“致富夢”。
如今茶葉、高山蔬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代替了采礦伐木。那片早已成材的樹林,不曾砍伐過一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區域發展不協調、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由于缺少國土空間整體規劃,一些地方出現了占用土地或其他資源過多的情況。
2010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改革委按照開發內容,將國土空間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
石臺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該縣陸續關閉了40多家礦山企業,并下大力氣做好礦山的復耕復綠工作,森林覆蓋率常年保持80%以上。
“十二五”期間,主體功能區戰略使得中國國土開發格局更趨科學合理,多個中心城市支撐全國經濟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水土流失面積逐漸減少,農村綜合環境治理得到加強。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云表示,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綠色發展與協調發展的有力推手。
中國地方正在積極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安徽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2005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轉移支付資金9300萬元對山區縣生態保護予以補助,下一步還將積極推進“多規合一”試點。
安徽省發改委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李全軍表示,未來主體功能區建設仍面臨不少難題,例如其劃分和管理的有關操作問題并未得到解決,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依然不好調和。
李全軍建議,應盡快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政策體系,對限制開發區域與禁止開發區域的需建立科學合理的長效生態補償機制。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