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平治】
滬港通首要工作是搭建好兩地互通的渠道,讓整個互聯互通機制漸漸發展成為一個生態圈。
滬港通自去年11月17日正式“通車”至今已一年有多,正如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評價的那樣,這項打通內地與香港兩地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確實為兩地金融市場的重要里程碑。在這一機制之下,合資格投資者可以在上海及香港股市交易指定范圍的A股及港股。
在滬港通成功實施一周年之際,不論外界如何評價此機制之得與失,筆者認為,兩地市場進一步開放對投資者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令投資產品及渠道都更趨多元化。從更寬闊的角度來看,毋庸置疑的是,滬港通所為乃兩地金融史上一項劃時代的舉措——這一年間,兩地交易所及監管機構已成功將監管規例、交易文化及貨幣種類等大不相同的內地與香港兩地股市對接起來。
回想一年前滬港通開通時,市場曾憧憬大量外資將會經由新啟動的互聯互通機制涌入A股市場。但事實上,在滬港通正式實施初期,市場反應相當不一,南水北上買A股之情況頗熱鬧。可以看到,北上滬股通額度持續出現“額滿”的情況,然而,北水南下的港股通投資額度流入情況則顯得“冷冷清清”。筆者認為,這顯示內地投資者對港股之投資心態仍偏保守。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這種冷清的情況歸根于在機制上仍面對不少限制,這包括內地持倉50萬元以下的散戶投資者未能參與,投資者教育未盡完善以及港股的投資主題及吸引力遠較內地市場為低等因素影響。
幸而,內地投資者經歷一段時間投資者教育對港股了解加深后,兩地買賣交投情況逐漸改善。特別是4月中內地正式發布內地香港基金互認細則等消息,成為港股進入“大時代”走勢的誘發點,不論港股以及滬指成交金額均受到明顯刺激,這是滬港通實施后香港本地散戶投資者真正受惠的主要表現。雖然,之后兩地市場之走勢均面對內地監管機構收緊融資融券等利淡消息出現明顯回吐,但總體上滬港通在機制上的實施并未有因此受到太大沖擊。
截至11月,港交所數據顯示,北向投資A股的滬股通3000億元人民幣總額度共使用約46%,至于南向的港股通2500億元人民幣總額度僅使用約36%。環顧市場上現時的輿論及意見,不少聲音認為滬港通成功與否要視乎兩地市場的交投量多寡,但筆者未敢認同單以成交量作為衡量指標的觀點。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早前曾表示,滬港通首要工作是搭建好兩地互通的渠道,讓整個互聯互通機制漸漸發展成為一個生態圈。事實上,目前滬股通的資金流出與流入情況,或多或少正在反映外資對于內地經濟以及后市的看法,加上兩地投資者亦逐步習慣兩地市場買賣的特性,即表示一個成熟的投資生態圈已經形成。由此可見,滬港通的存在價值以及對整體投資市場的貢獻得到了市場多方的肯定。
展望將來,目前市場正期待管理層公布深港通的細節及實施時間表,筆者認為,鑒于目前內地股市已逐漸回復穩定走勢,相信深港通在近期發布時間表的機會頗大。更重要的是,在發布深港通細則的同時,筆者更期望市場管理層重新審視滬港通的尚待完善之處,進一步放寬及優化制度細則,包括股份買賣范圍、投資者準入門檻乃至新股發行的參與等,因為這將吸引更多資金未來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投資于內地和香港市場。
(作者系香港耀才證券市務總監)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