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11月20日電(記者齊海山)節氣眼看就要到小雪,但仍未到滴水成冰的嚴寒,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沿江村農民于洪偉為了避免“發燒”捂糧,這幾天不斷翻動院子里的玉米堆,同時考慮著趕緊脫粒賣糧。
記者在現場看到,于洪偉在鄰居幫助下,將玉米裝滿一輛10多噸載重的農用車,拉上媳婦直奔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
糧庫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于洪偉沒有著急,耐心地排起隊。“前邊也就是幾十輛車,這個糧庫收糧很快,一般10多分鐘就能完成1輛車。我在這個糧庫賣糧將近10年了。”于洪偉一腳油門、一腳剎車,隨著賣糧車隊前行。
等再見到于洪偉的時候,他已經到了糧庫收糧的第一關——扦樣登記室。于洪偉把身份證遞進窗口,糧庫工作人員熟練地用讀卡器讀取身份信息,然后把一張有車輛、身份信息的IC卡連同身份證遞給于洪偉。這張IC卡將伴隨于洪偉走完所有賣糧程序,直到離開糧庫才交還。
于洪偉把賣糧車開到指定地點,熄火下車看著扦樣機取樣。“這玩意真先進,6個扦樣鋼管,自動隨機選取12個點,見不到人、做不了假。”幾分鐘后,于洪偉的車輛在檢斤室門前的時候,附近的大屏幕上已經顯示出他的糧食檢驗信息:二等,雜質0.7%,水分27%,單價0.81元/斤。
“咱們的糧食含水量高,扣水扣雜都體現在價格上,這個價格應該滿意。”于洪偉一邊啟動車輛去卸車,神情還是有點失落。“同樣的糧食比去年每斤少賣了6分錢,另外今年因旱災每公頃減產3000斤,一來一去自己家的12公頃玉米今年算是賠了。”
等到卸完車來到結算室,于洪偉在糧庫院子里呆了近20分鐘,“今年又比往年快了不少,除了指揮停車和卸車幾乎接觸不到糧庫的人,一卡通也方便,省得到窗口還要寫寫畫畫。”在結算室,于洪偉拿出自己的銀行卡,工作人員利用銀行卡讀卡器連接到金融機構網銀平臺,并在當天支付了賣糧款。
看到手機里的銀行到款提示,于洪偉滿意地開車回家。一年到頭,從種到收,一家人的生活大部分還要依賴這些糧食。玉米價格突然下降,讓于洪偉有點措手不及:每公頃1.1萬元的土地租金開春已支付出去。回去還要好好琢磨一下,明年的租金怎么辦、種啥,畢竟這地還要繼續種下去。
對吉林省種糧農民來說,每年冬季就是忙活一年見收入的季節。賣糧、收糧、儲糧幾乎成了嚴寒中的“主旋律”:道路上駛過的一輛輛運糧車,糧庫門前的賣糧車隊,熱氣騰騰的糧食烘干塔,甚至散落在路邊厚厚的玉米粒,都表明一年一度的“收糧季”開始了。
吉林省從10月25日啟動最低收購價稻谷收購,11月1日啟動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工作以來,901家臨儲玉米收儲庫點掛牌收購,累計收購臨儲玉米117萬噸;最低收購價稻谷啟動庫點184家,累計收購最低收購價稻谷27萬噸。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