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吳振東、凌軍輝)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魏東芝經過20多年研究,從小小細胞里研發出全細胞生物催化技術,并通過成果轉化,已經釋放出15億元的生物制造產能。
生物催化技術聽來專業,實則離日常生活不遠,其廣泛用于制藥、食品領域。魏東芝團隊打破生物化學領域“一種酶專一地催化一種化合物”的“經典說法”,利用獨創的定向催化技術,把小細胞變成大的催化工廠。
如今,據此技術生產的國產糖尿病藥物及相關保健品均已上市,價格較之進口藥物更低,生產工藝也更加高效環保。
企業緣何相中“細胞科技”?魏東芝直言,這一成果轉化幾乎沒有遇到大的阻礙,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研究積累、市場應用和技術孵化等方面下了扎實的功夫。
“堅實的專業知識積累永遠是技術創新的靈感和動力。”魏東芝透露,從鉆研細胞中每一種酶的功能改造方法,到建立起涵蓋近千種酶的數據庫,團隊花了20多年?!艾F在我們的實驗室已成為一個生物催化技術平臺,企業提需求,團隊按需攻關,形成了良性發展的產學研共同體。”
事實上,在這項發明轉化初期,也遇到過團隊現有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小樣階段、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的情況。
“現階段,國內企業大多自主科研能力不足,它們往往不需要‘指點江山’的理念,而是要‘得之即用’的產品。如果中試放大不貫通、成套技術不過關,企業不敢輕言合作。”在魏東芝看來,唯有關注國家和企業急需,以解決瓶頸性問題為導向做原創研究,才能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性。
雖然困難很多,但科技和市場一旦深度融合,將釋放出巨大能量。近3年來,由該項發明成果實現的新增產值達15億元,新增利潤近3億元,出口創匯7800多萬美元。長遠看,這項技術發明的產業鏈效應將會持續顯現。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