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鼓脹起來的錢包,卻越來越多地提振了“外需”。
一場火熱的“雙11”過后,樂著數錢的還有海外廠商。剛剛過去的2015“雙11”,天貓國際開場僅10分鐘就售出來自41個國家的2605個海外商品,海外購銷量井噴,一些國外知名賣場開場一兩個小時就突破1000萬元。
這一幕并不是“雙11”的專屬。今年以來,電飯鍋、馬桶蓋等商品成為中國人去日本旅游購物的“標配”商品。而在一些歐洲國家的生活超市中,刀具、鍋鏟、洗衣粉、廚房清潔紙巾、食物保鮮盒、兒童玩具等都是中國游客購物的首選。
國家旅游局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公民境外消費額首破1萬億元,超1億“國際掃客”海外“掃貨”。這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中高端購買力”正在外流,他們在安全、品質、價格等綜合性價比的權衡中選擇了海外商品。
細翻國人的“購物車”,從以往主要掃貨中高檔奢侈品大件家電,到如今大量海淘指甲刀、牙膏等家庭必需品,國人海外購物對象正悄然生變,這種購物結構的下沉意味著海外商品分食的國內需求在反向大規模增長,搶奪訂單的對象是中國制造業的萬千廠商。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10月官方制造業PMI指數創5個月新低。而基于中小企業調查樣本的財新制造業PMI則低于警戒線,連續第八個月放緩。在傳統外貿、制造業持續承壓的背景下,消費作為最后“一駕馬車”被寄予厚望,制造業無疑也將是根植于內需的消費最大的受益方。
馬云搭的平臺究竟便宜了中國買家還是海外廠商雖然有爭議,但這背后中國制造業正在遭遇尷尬的產業困境卻是不爭的事實。Madeinchina不斷流失海外訂單的同時,也面臨國內市場的阻擊。在民眾消費大踏步前進的時候,誰也不能掉隊。
消費升級,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在供給方面,提升品質監管和技術水平迫在眉睫;在需求方面,則必須加快推進國內商貿流通企業稅費的減免、降低流通環節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負,降低終端售價。
今年4月,國務院要求有關部門在科學評估基礎上,降低進口商品關稅、消費稅,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合理擴大免稅品種,增加一定數量的免稅購物額。
就在“雙11”當天,國務院常務會議大篇幅部署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圍繞消費新需求、創新消費品等相關產業和服務業供給,擴大群眾歡迎的日用消費品等進口,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落實和完善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
貨比三家,只買對的。“跨境消費”回流不僅在于滿足增加消費,同時考驗的是整個產業鏈,從根本上講應該提升“中國制造”的水平,走上“精品工業”路線,使“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真正受到國內高端消費者的認可。(陶鳳)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