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琰(左)向商洛市市長陳俊介紹手工掛面等特產發展情況
廈門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放棄高薪又體面的工作,毅然回鄉創業,誓要把家鄉的傳統掛面推出國門,賣到全世界!她就是我省山陽農村電商帶頭人、85后創業者喻琰。今年29歲的喻琰,2010年從廈門大學畢業,2012年12月放棄南方一家公司的高薪,回到家鄉成立手工掛面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發展掛面事業。
放棄高薪回鄉創業和掛面打交道
也許是家族血液中流傳的基因,也許是天生的商業頭腦,喻琰在高中時就顯露出不同于同齡人的商業才能。當時喻琰的嬸嬸說她想開一家店做生意,向喻琰征求意見。“我就建議她開一家面包店,因為我發現當時的山陽縣城還沒有面包店,如果開店生意絕對好。”喻琰說,嬸嬸聽從了她的建議,那個面包店開張后生意一直很好。大四上學期,喻琰到廈門一家營銷公司實習。實習期間,喻琰一個人策劃的企劃案為公司做成一單500萬元的生意。憑借過人的能力,喻琰很快就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不到三年時間就做到公司的項目部總監和策略部經理。
“全國各地到處飛,雖然賺錢不少,但始終覺得自己這么辛苦一直是在為別人做嫁衣。”喻琰告訴記者。2012年12月,喻琰毅然辭掉別人艷羨的高薪職位回到了家鄉。“商洛有很多的農特產品可以做,所以考察了很多項目后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普遍卻不普通的掛面上。”
為保證創業成功,喻琰只身前往農民家里考察做面的工藝,前往超市觀察消費者選擇產品的標準。為了解全國的掛面產品,喻琰把市面上能買到的掛面幾乎都買回來品嘗、觀察。“我老家中村鎮掛面是歷經12道工序和18個小時用心精制而成,做成的面細如發絲、清如白玉、勁道爽滑、易于消化、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更難能可貴的是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泡使掛面外直中空,形成空心,成為面食中的精品。”說起掛面,喻琰侃侃而談。
精心研發讓手工掛面多“面孔”亮相
不到一年時間,喻琰已經開發出20多種類型的掛面,以迎合兒童、老人等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改變了單一化的弊端。“雖然我的面比市場上的普通掛面貴兩三元錢,但一上市就供不應求。目前我們的掛面已經占據了西安300多家B類超市、100多家禮品店、200多家經銷商的柜臺,就連今年西洽會上迪拜參觀團都對我們的掛面情有獨鐘呢。”喻琰說。
創業初期,喻琰只是想把手工掛面作為山陽的土特產進行銷售推廣,但隨著企業的一步步壯大,喻琰有了深切的使命感,她覺得自己不僅有責任帶領當地農民致富,更有責任使屬于中國民間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在中村,人們相親吃掛面,拜年送掛面,給老人祝壽、看望月子中的婦女也少不了掛面,這不光是因為掛面有保健養生的功效,更體現了掛面中蘊含著的濃濃的情,它濃縮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喻琰說。
一根銀線三滴汗,三架流蘇九費神。一架面從和面到最后包裝,需要十幾道工序近20個小時,和面、揉面是個體力活,開條、搓條、上桿、醒面要留足時間,讓面得到充分發酵,拉長晾曬也要掌握好時間,可以說是既費體力又要技巧的活。現在懂得技術的都是些上年紀的老人,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了。“如果我可以讓手工掛面賺錢,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術就不會消亡了。”喻琰說,商人單純是為了錢而去做事,而做企業家則肩負的是大眾情懷、民族使命,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推廣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東西。
喻琰告訴記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深耕區域市場,革新產品類別,提高產品的內涵價值,不僅能夠使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能給農民提供一個長期的工作崗位,解決留守族的工作問題,給農民帶來穩定可觀的經濟收入。”
文/圖記者張紅中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