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明教授對唐代以前的四川話進行了深入探究。
筆叫“不律” 砂鍋叫“土銼” 豆腐叫“黎祁”船叫“紐扣”暴雨叫“白雨”一粒豆子叫“豆逼”
你知道嗎?對于四川話來說,這兩年流行起來的“逗逼”可不是一個新詞啦!話說,約莫1500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四川話里就有“豆逼”一詞,不過,雖然讀音一樣,意思跟現在可不一樣了,是“一粒豆子”。
還有,咱們四川人不是習慣稱自己為“老子”嗎?1000年前陸游來四川的時候,還特地把這詞寫進了筆記里面。
中華傳統經典普及基地主任、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啟明一個研究方言的項目,剛剛被國家社科基金確定為重大項目立項,而在此之前,他的《中上古蜀語考論》的研究項目剛剛結束,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在此本書里,他對唐代以前的四川話進行了深入探究。
想知道古代的四川話和現在有啥不一樣嗎?快來看下吧,好玩的還真不少呢!
“老子”宋代就有 咱們四川人用了1000年
老子,講話的時候,四川人總愛用這個詞作為自己的稱謂,這應該是最典型的四川話了吧!川籍作家巴金,就在自己的作品《憩園》中寫道:“你敢動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醬不姓趙!”
可是沒想到的是,大約在1000年前,“老子”就存在了。南宋時期的陸游,曾經來到過四川,他在《老學庵筆記》的卷一中寫道:“予在南鄭,建西陲俗謂父為老子,雖年十七八,有子亦稱老子。”“這就能證明,老子這個詞,在四川至少延續了1000年。”汪啟明說。
延續到現在的古代川話詞語還有“壩”。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土部》中就曾記載說,“蜀人謂平川曰壩”,這個壩的用法,跟現在四川人日常所說的“壩壩頭”“壩壩筵”“壩子”都是一樣。
隋代無名氏的詩《綿州巴歌》中,有“白雨”這個詞,意思是暴雨、雷雨。“綿州就是今天的綿陽市,它的地方方言中今天仍然流行‘白雨’這個詞。”汪啟明解釋說。
1500年前的川話 就有“豆逼”一詞
這兩年,不是非常流行一個網絡詞語“逗逼”嗎?要知道,四川話中,在1500年前,就有“豆逼”這一個詞語了,不過,比“豆逼”非彼“逗逼”,古代四川話中的“豆逼”,意思竟然是“一粒豆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勉學》中,有這樣一段話:“吾在益州,與數人同坐,初晴日晃,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賢就視,答云:‘是豆逼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取將來,乃小豆也。躬訪蜀士,呼粒為逼,時莫之解。”
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代四川人把一粒豆子,叫做“豆逼”,而“逼”則跟“粒”一樣,是計數詞語。
當然,這個詞語現在四川人已經不再這樣用了,同樣,在汪啟明收集的古蜀詞語中,還有很多現在已經不用了。比如,筆以前叫“不律”,砂鍋叫“土銼”,豆腐叫“黎祁”,船叫“紐扣”,我們平常吃的菌子以前叫“斗雞骨”。
把“母親”叫“姐姐” 川話受了少數民族影響
“其實,在前秦時期,四川話相當于當時的‘普通話’。”汪啟明介紹說,其實,古蜀地是多民族聚集區,古蜀人是聚居區的主體民族,蜀人是華西民族重要支系,古蜀語也是漢語的一支主要方案。“唐代以前,四川這邊就是移民社會,外地人通過各種形式進入四川,也影響了四川話。”
汪啟明總結了一下,古人有多達13種方式進入四川,包括傳教、政府開邊、少數民族進入、軍隊、避難、饑餓、罪犯流放等等。其中,以少數民族遷入的人數為最多,據記載,晉代僚人入蜀,人數至少有五十萬人,這把漢族蜀人,做了較大改變。
東漢時期,中國第一部小篆字典《說文·女部》中記載:“蜀母曰姐”,就是說當時的四川人,把母親叫做姐姐,據汪啟明查證大量資料,發現古代文獻中,大量的羌人是這樣叫的,因此,這個叫法,就是蜀人受羌人影響。
據汪啟明查證,到目前,四川仍有部分地區稱母親為“姐”。如黔江、廣元、廣漢、威遠、西昌等。
方言的演變/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汪啟明教授:“幾十年前的川話,現在成都人都搞不懂”
“古蜀到現在,四川話變化是非常大的,不要說時間那么久遠的,就是我現在說的很多四川話,大家都不曉得。”汪啟明老家是三臺縣的,他笑著說,自己曾經說了幾句話,問了周圍的同事,問了班上的同學,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講的是什么意思。
來,看下你曉得不?“三天片個牛打腳,你要舍得一燈盞窩兒油,再給你割個卡卡。”(用四川話讀,味道更酸爽)就是這句話,沒人聽得懂,汪啟明解釋說,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人辦事特別慢,已經滿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而形容混亂,也有一個句話:“搞得旗鼓鈴鐺磬”,也有很多人聽不懂。
同樣一個東西,四川各個地方的方言也不盡相同,比如說,用水燒開,把苞谷面撒進去,這種食物汪啟明叫做“攪糰”,他問班上的學生,有的叫“糊糊”,有的叫“考考”(音譯)。
方言的保護/將建大數據庫保存收集全國各地方言
包含了以上那些詞語和內容的《中上古蜀語考論》的項目,汪啟明用了七八年時間才做完,查閱了《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大量的文獻,最后采寫成了60萬字的關于古代四川話的專著。
11月5日,國家社科基金2015年第二批重大項目招標結果公布,王啟明擔任首席專家的《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及數字化工程》獲準立項。這也是致力于收集、保存方言文化的一個項目。
“現在都在普及普通話,方言并沒有相應的政策保護,幾十年過去之后,會說純正方言的老年人去世了,方言或許就消失了。”汪啟明說,此次這個研究項目,不僅僅要收集、研究各個年代全國各地的方言,最后還將建成一個互動型的大數據庫,建立面向全國公眾的漢語方言網絡平臺,把所有地區的方言都放在網絡上,供大家查閱,如果有不完整的情況,網友也可以進行補充和糾正。
在汪啟明看來,一門方言的消失,不亞于一個物種的消失,它應該像大熊貓一樣受到大家的重視。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菲菲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