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將至,百貨商家們比往年更積極備戰電商購物節,不但廣州本土多家百貨在“雙11”前后安排了生猛的促銷“大典”,全國多家百貨甚至聯手推出購物節希望搭車增加銷售。而更讓百貨商家們擔憂的是,今年上半年百貨業出現的關店潮,在下半年似乎沒有好轉。“百貨業當前面臨的困難是最近五年來最大的。百貨關店肯定還將繼續,這是整個行業在轉型時必須付出的代價,百貨新的模式還在摸索之中。”在日前于武漢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連鎖經營大會上,多位百貨業資深人士如此評估。
上半年25家百貨門店關閉
2015年,中國百貨業體驗了近五年來的最大一次關店潮。
今年上半年,中國百貨業的連續關店就開始了。據相關機構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百貨業態共關閉25家門店。其中,萬達百貨關閉10家門店,占比高達40%;天虹商場關閉3家;金鷹關閉2家;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匯百貨各關閉1家。
進入下半年,萬達百貨繼續大舉關店,從福建到長沙,關店沒有停歇,最近在廣東的廣州增城、廣州番禺以及佛山也連續關店。而在武漢,包括菱角湖萬達廣場的主力店萬達百貨、武漢國際廣場的NOVO百貨相繼撤店。
實體零售的銷售寒冬沒有單獨“青睞”百貨,最近十年在中國迅猛發展的化妝品連鎖店也出現了業績下滑的跡象。有機構數據統計,在CS渠道,今年上半年,屈臣氏全國業績總額下滑10%左右;嬌蘭佳人也在今年6月開始出現店鋪零售額的下滑;國內其他化妝品百強連鎖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者增速放緩的現象。
關店潮或將繼續
在經濟疲軟的背景下,消費者用腳投票,似乎正在放棄百貨,百貨關店是否仍將繼續?
“可以肯定地說,百貨業當前面臨的困難是最近五年來最大的。很多百貨門店會關店,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位廣東資深百貨業人士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一是百貨企業所屬的集團對于該業態的發展可能有了新的改變,因為戰略的調整,百貨不得不進行整合;其二,在前兩年經濟發展良好的階段,不少國內百貨過于樂觀快速拓展導致部分門店虧損,目前經濟環境欠佳,只能選擇關店。
該人士也坦言,原來百貨的培育期有兩三年左右,但現在這個培育期肯定將延長,很多企業也不愿意守,關店還會發生。“反而一些持有自有物業的百貨門店相對承擔的風險小,可以借此時機摸索轉型的道路。”
重壓之下,百貨商家們今年不得不加緊備戰“雙11”,據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廣州本土多家百貨都在“雙11”前后安排了重磅促銷“大典”,全國多家百貨也聯手推出購物節希望搭車增加銷售。
回歸商業本質
實際上,如百貨這樣的實體零售該如何轉型,目前還未出現一個清晰的模式。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零售領袖論壇上,多位資深零售業人士指出,零售業必須回歸商業本質。
“零售業過去差不多在中國發展了20年,我們認為也是比較粗放的20年,隨著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我們在零售的基礎核心的工作中的挑戰,慢慢顯露出來,所以我們要重構一個零售的新生態,這個新生態的核心,還是要回到消費者。”華潤萬家首席執行官洪杰表示。
物美董事長蒙進暹也認為,當前零售轉型面臨著新的挑戰,從零售商到供應商都應該及時調整,這種轉變體現在零供關系到顧客,從談判到共創,從店內的資源達到產品和服務方面,從拼低價格到購物體驗等方面,國內的實體零售企業還需要更大的努力去改善。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