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
作者:朱迪斯·哈里斯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年9月
《教養的迷思》在美國的出版時間是1998年,在17年過去后,書中的觀點依然在今天的社會顯得很是非主流。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哈里斯顯然并不這樣認為——“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本文在考察了相關證據后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哈里斯的觀點在美國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如今中文版的出版人們又要作何評價呢?
《風雨如磐》
作者:邢文軍
版本: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5年10月“ 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這是這本書的副標題,在1917-1932的15年間,社會經濟學家、人道主義者甘博先后四次來到中國,他用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燈片以及30盤16毫米電影膠片呈現了變革時代的中國樣貌。現在,這些照片由甘博的研究者進行整理出版。這本書并不僅僅將鏡頭對準當時的歷史事件,也涵蓋了當時的民生市井風俗人文,多面記錄了當時的中國。
《從設計看企鵝》
作者:菲爾·巴恩斯
版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年8月
巴恩斯是一位自由職業的平面設計師,所以對書的封面研究產生興趣再自然不過。提起“企鵝經典系列”,我們會想起的應該就是一個名人名家配上一幅名畫的經典模式,但是巴恩斯想說的是,設計不僅僅是如此。從1935年企鵝推出第一本平裝書,它們的封面設計其實就在不斷地突破與變化,而這些變化也和時代映射相結合,上世紀60年代的嬉皮風味和近年對傳統字體的回歸,封面里的學問有很多。
《貝爾寫給你的荒野求生少年生存百科》
作者:貝爾·格里爾斯
版本:接力出版社 2015年10月
貝爾·格里爾斯,世界著名的野外生存探險家,他的生存事跡顯示了人類挑戰極限的生存能力,不過這些故事顯然并不適合孩子們來效仿。如果覺得遺憾沒關系,貝爾現在出了一套書,是專門教授孩子們應該如何在荒野里生存的,從裝備的選擇到野外救援,從在自然里如何觀察環境到怎樣選擇食物,都是些在野外探險時可能會面對的問題。或許這些知識,能成為開啟另一個貝爾的契機。
《春申續聞》合集
作者:陳定山
版本:海豚出版社 2015年8月
現代書畫家陳定山也擅長詩文,作品里常有種蒼涼感,他的作品《春申舊聞》系列是上世紀70年代他在臺灣報刊上連載的掌故隨筆結集。因為幼時和長輩歷練,陳定山結識許多舊上海的名流,也知曉了許多上海灘的過往,這些社會秘辛、文人逸事、菊壇掌故、世俗人情,當然也少不了黑道傳說,都成為了他筆下的傳奇故事。如今出版合集,也將我們再次帶回那個時代。
《富岳三十六景》
作者:葛飾北齋
版本: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年7月
提及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就一定繞不過他的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這36幅作品因為在當時太過成功,后來藝術家又追加了10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里富士”。在當時,因為便宜的“柏林藍”顏料已經流入日本,所以很多藝術家都爭相使用,但北齋只用一種藍刻畫晴、霧、山、水、林、屋時,依然生機勃勃,他的作品也對法國的印象派影響深刻。
《羅伯特·弗羅斯特校園談話錄》
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5年10月
曾經四次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桂冠詩人弗羅斯特,被認為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這本書收入了他前后在30余所高校授課演講時的文稿,書中匯集了詩人的洞見。在這些談話里,不僅僅涉及文學,也包含了他對精神世界的思考,比如他會談昔年的問題,也會談憂慮這件事。不過他在書中也彰顯了個性,其中對“垮掉的一代”詩人的挖苦,讓一些詩人表示難以贊同。
《從風格到畫意》
作者:石守謙
版本:三聯書店 2015年8月
這本書是前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十五篇論文結集,以元明時期的繪畫為主。在這些論文里,石守謙質疑了以西方“再現”(representation)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出“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畫家的“畫意”。書中對“文人畫”的發展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新的解讀和審視。
撰文整理/新京報記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