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拓奇(美國)
目前,中國的小說市場上,科幻小說的占有比例非常小。市場上的主流小說屬于玄幻、官場、盜墓、職場等分類,難道,是讀者們不喜歡讀科幻小說?
那么,如何解釋目前影院最熱的,都是科幻電影?包括《阿凡達》,《2012》《盜夢空間》等等。
如果我們比較中國的科幻小說和美國大片(或者是美國的科幻小說),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發現中國科幻小說的一些問題,包括想象力不夠豐富,很少哲學層次上的探討或是表達,有一些科普知識但極少技術描述,同時還缺少新奇的創意,特別是吸引讀者的驚險或者類似的故事。
中國的科幻作者還似乎特別愿意穿越到中國古代來表達將來,或者直接給主人公們比如約翰或者馬科斯那樣的外國名字,在下意識中把科幻非中國化、外國化。
的確,和西紅柿、西瓜一樣,科幻也是外來物。在西方,科幻是非常成熟的文學歸類。
在美國和歐洲的虛構類小說中,技術驚險科幻占據幾乎25%的市場。美國最有名的《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上,每一期都必定有科幻內容的小說。
如何評價一部好的科幻小說?是“它寫得太棒了”還是“這個故事寫得像真的一樣?”科幻故事的“現實性”是大多數西方科幻作者追求的目標。所謂的“現實性”,就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已經分不清哪些內容是幻想,哪些內容是現實。只有這樣,讀者才會為故事情節折服。比如,在看完《2012》的時候,人們幾乎普遍相信喜馬拉雅山中的那個造船基地的存在,甚至有網友甚至在地圖上標出基地的具體位置。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科幻也很現實。比如美國有一所專門研究人工智慧的很“科幻”的學院,叫“奇點大學”。
奇點大學的靈感來源于雷·庫茲韋爾2005年出版的《奇點將至》。書中提到,到2029年,類似人類大腦的機器將會出現,到2045年,用相當于現在600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一臺超過所有人類智慧總和的電腦,而機器將擁有人類所擁有的一切智慧并統治世界。
Google搜索引擎的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說,“如果我要還是學生的話,我必定選擇這里(奇點大學)。”比爾·蓋茨在“奇點巔峰會”上說,“如果你在人工智能上獲得突破,使機器能夠獨立學習,這必定值十個微軟。”
在這種環境中,科幻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刻意的追求。而且,現代科幻在西方也有相當的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墊底,比如《白鯨》。
《白鯨》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最喜歡的小說。《白鯨》是一部驚險故事,在書中,作者赫爾曼·麥爾維爾除了非常專業而且仔細地描述了捕鯨的整個過程和大海的感覺,而且闡述了作者本人在哲學層次上對當時的現實的思索。
《白鯨》不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為后來的技術驚險科幻鋪墊了基礎。《白鯨》本身后來也被改編成科幻電影。
回到我們中國,科幻小說是否有理由超過武俠玄幻和盜墓秘術小說,成為閱讀市場的一個重要歸類?
我覺得,這是必須的。著名科幻作家風保臣說:“神仙武俠不是我們的世界,也不是我們的未來,科學才是我們的未來。九陰真經絕世神功不會有人煉成,大羅仙如來佛也不會有人修成,倒是電腦虛擬世界宇宙飛船我們有機會建成,作一個合理的選擇的話,希望大家看腳踏實地的科幻小說。”
但同時,科幻小說的作者們也需要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如果科幻的穿越寫得一般,那么讀者為什么不看宮廷的穿越?
中國很多的中學生,大學生都喜歡科幻,但都在看著淺薄的風花雪月,不是應為他們的選擇有問題,而是應為他們沒有選擇。
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就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一個連“科幻小說”都沒有的國度,如何能脫離“山寨”的魔咒。
或許,我們應該做一回最后的“山寨”,技術企業領袖的人們應該像微軟或是谷歌的大佬們一樣參與到現實“科幻”中來,而不是去養豬。有名的導演們或許可以給他們的觀眾們展現一回將來,而暫時把金陵十二釵,金陵十三釵,或者金陵十四釵先放一放?
我們或許要鼓勵有才華的作者們,特別是年輕的作者們,向科幻靠攏?
是的,科幻不容易寫,好的科幻故事更不容易寫。科幻必須要討論科學知識,而好的科幻,就必須要討論比科學知識更為復雜的技術細節。很多的這類知識,連百度的搜索也無可奈何。
但作為科幻作者,我們必須要努力。因為如果不努力,那么我們就只能繼續玄幻,繼續盜墓,如天涯一位網友所說,“你有科幻,我有神功”,但神功是不能幫助技術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