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灤縣搶抓全面深化改革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圍繞全縣產業布局,聚焦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建成“1+4+X”人才工作體系,人才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1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人才工作體系建設
1
抓好頂層設計。
灤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在深入考察江蘇昆山、太倉,浙江臺州等地人才工作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站位全局,謀劃長遠,出臺了《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意見》和配套文件,涵蓋了“組織機構、優惠政策、意見辦法、活動方案”等四大類30項內容,形成了“1+4+X”人才制度體系。
2
構建齊抓共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調整充實了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將經濟開發區、商務局等經濟部門充實進成員單位,形成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步推動實施的機制。建立了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和信息通報制度,成立五個專項人才工作組,建立人才工作者隊伍。每年至少召開2次人才工作例會,研究部署人才工作,構建了人才工作新格局。
3
整合人才扶持政策。
牽頭人社局、科技局、商務局等部門,相繼出臺了拔尖人才選拔管理、科技創新、就業創業、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意見,將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企業發展引導資金、創業扶持資金、科技幫扶經費等有效整合,每年1000萬元打捆使用,扶持各類人才在灤創新創業。
4
建立人才榮譽激勵制度。
定期開展拔尖人才、科技創新單位、先進工作者評選等活動,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激情。今年評選了第十批縣管拔尖人才10名,每人每年獎勵10000元,并組織人才參觀考察、免費體檢,在人才科研立項等方面給予經費補助、資金獎勵。
2
堅持多元化服務,優化人才工作環境
堅持多方聯系人才與服務人才并重,不斷擴大人才工作影響力。
1
“走出去”交流。
深入京津滬等地開展本籍在外高端人才交流會、專家企業家聯誼會等活動,今年以來共聯系在外高層次人才近300名,邀請了114人出席活動,推介宣傳灤縣,運用優秀人才的先進理念、技術、管理經驗等為縣域發展建言獻策。
2
“引進來”對接。
先后開展了“灤縣籍英才常回家看看”、“百家高校院所專家學者走進灤州”、“京津專家服務基層”等活動,解決項目建設、企業生產等方面技術難題。邀請各類高層次人才200余人來灤,累計組織縣內400余人次參加面對面交流活動。
3
“主動式”走訪。
組織人社、科技等部門走訪縣內高層次人才和科技型企業,上門了解實際困難和人才需求,幫助人才解決各類問題123個,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解除后顧之憂。
4
“親情化”聯系。
下發《建立縣委常委聯系拔尖人才制度的通知》、《縣級領導干部專家人才聯系卡》等,每名縣級領導干部至少聯系2-3名重點人才,宣傳縣委決策部署,聽取意見建議,解決實際問題。
5
“暖心式”慰問。
主動上門走訪慰問優秀人才親屬,幫助解決問題,增強在外人才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利用春節、中秋等節日,通過賀卡、微信等形式向在外灤縣籍人才及在縣內工作的外地專家送去問候,加強聯系,增進感情。
3
堅持多措并舉,激發人才工作活力
一方面,千方百計“筑巢”。
1
打造眾創空間。
創辦科創大廈,引進京津人才智力資本建立了瑞德企業孵化器、灤星科創、烯潤眾創空間等,推進了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已培育孵化科技型小微企業40家。
2
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鼓勵企業建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為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已建成20家科技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
3
推進產學研合作。
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資源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已有50多家縣內企事業單位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校企”人才合作模式。已建成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77家,省科技小巨人企業15家,初步形成了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為主體的特色產業和一批科技型企業。
另一方面,精準對接“引才”。
1
針對項目引才。
根據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引進人才,組織高層次人才與企業對接。灤縣創新通恒、海德生物、寶樂智能等項目,都引來成建制的研發團隊。
2
柔性引才。
通過兼職、咨詢講座、技術指導、假日博士等方式途徑,柔性引進國內外專家96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
招聘會引才。
組織企業通過各級人力資源市場、人才技術交流活動招聘急需人才,先后為龐大汽貿集團、伊利乳業等20多家企業引進高端人才100余名。
4
以才引才。
借助灤縣籍在外人才、來灤創業成功人士等資源,引進急需的“高、精、尖”人才12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