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農村“三資”管理,讓村級財務曬在“陽光”下,消除了干群“隔心墻”,大竹縣著力打造“互聯網+”新模式,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完善制度體系。相繼出臺4個政府性文件,16項財務管理制度、4項工作流程圖、11個表格。實現了“五個統一”和“一個規范”。即,統一會計核算,統一管理制度,統一會計技術手段和財務軟件,統一財務公開辦法和要求,統一規范財務會計檔案管理;規范收支憑證和內部結算憑證及賬、證、表格式。
二是實現網絡管理。投入資金73萬元,在村組會計委托代理服務系統的基礎上,建立相互連通的“三資”管理主體網站及監管平臺、查詢平臺、交易平臺,村民可以通過微信、網絡、觸摸查詢器等多種方式實時查詢其所屬村(組)的“三資”數據,實現了農村“三資”互聯網+管理模式。
三是盤活資產資源。在全縣51個鄉鎮(街道)分別建立農村資產資源交易中心,制定相關的交易制度、流程、文書等。將以村、社為實施主體的資產資源購置、承包、租賃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中心管理。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公示、議價、現場拍賣等程序,實現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和交易的公開透明。
四是創新監管方式。通過在縣監察局、縣財政局、縣農業局分別安裝端口查詢系統,使縣級監管部門能夠隨時查看村組資金運行、工作開展情況。將傳統的墻上和紙上公開延伸為電子公開,將過去逐級上報備案的管理和監督模式整合為多部門、多角度、多層次的監管體系,目前系統監管資金已達6.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