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包河區加快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民生工程,著力打造“金色拐杖”養老服務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改革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模式。通過公開招標,規范駱崗敬老院、康園敬老院“公建民營”社會化運營,支持社會力量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在滿足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加快推進農村五保供養機構轉型升級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投入1500萬元對大圩敬老院進行升級改造,打造全區五保供養社會福利中心。試點設立“特護區”,對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開展專業護理服務。新增醫療康復、特護、監控等功能。
二是加強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與管理。對民辦養老機構分別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運營補貼、貸款貼息補貼。對租賃敬老院用于非營利性養老服務的免收三年房屋租金。同時,包河區出臺《包河區扶持產業發展“1+6”政策體系》,把養老服務列入現代服務業予以重點扶持,對新設立的民辦養老機構最高給予100萬元扶持資金。
三是大力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全區共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221個。其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47個,老少活動家園68個,老年活動中心(室)49個,老年學校(大學)46個、社區食堂11個。今年政府購買47名專業社工和77名社區為老服務輔助崗位,使老年社會工作融入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此外,包河區科學規劃社區“兩級中心”建設,即社區中心和睦鄰中心建設,于2016年底率先在十五里河片區、濱湖新區規劃建設社區“兩級中心”,用于養老專用面積分別不低于1500平方米、300平方米。
四是扎實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加強農村敬老院與街鎮醫療機構的合作,加強醫護力量,開展設立特護區試點。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條件的,納入定點范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社會組織上門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建立養老機構和綜合醫療機構醫聯體,通過雙向轉診機制,幫助有就診需求的老人第一時間到醫院救治。從2017年開始開展為期三年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簽約居民提供包含12大類46項無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5類11項有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