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江蘇省政府發布了《江蘇省“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江蘇省煤炭消費總量比2016年減少3200萬噸,且全部能源優化目標均嚴于國家目標。其中,總氮、總磷為江蘇特色減排指標。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建立了完善的考核和問責機制,表明了我省節能減排的決心。近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支持節能減排一直是我省各級財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省產業結構2015年實現“三二一”標志性轉變,在全國率先劃定生態紅線區域,建立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全國率先實現燃煤大機組脫硫脫硝全覆蓋;大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率超過八成,規模居全國第一;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45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21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那么,“十三五”節能減排項目對企業來說是挑戰還是機遇?動力在哪里?財政又會有什么創新政策?
一、新能源車領跑公交節能。如今,新能源車不再是馬路上的“稀罕物”,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領域,受到乘客和駕駛員一致點贊。“現在公交車內部空間大了,提升了乘坐舒適度,關鍵是幾乎看不到冒黑煙了。”南京市民戴玲玲說。“目前公交車已成為我國新能源車發展推廣的主要領域之一。”南京公交集團安全技術部科長左海同表示,大眾對節能減排的意識越來越高,公交集團及時對運營結構作出調整,公共自行車項目填補了“最后一公里”。現在南京人開私家車比例明顯下降,在未限牌、未限號情況下,南京市交通擁堵從全國第6名下降到第26名。記者采訪獲悉,為了推廣新能源車,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國補直接撥付給生產廠商,省市兩級補貼撥付給購買方。“新能源車價格高于普通車,購車補貼降低了購買成本,而對充換電設施建設給予補貼,鼓勵社會投資,保障了新能源車后期使用。”南京公交集團財務部部長孫飛說,政府正在減少對城市公交車的燃油補貼,增加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貼,平衡傳統公交車和新能源車的使用成本,鼓勵公交企業在新增和更新公交車時優先選擇新能源車。截至目前,南京公交集團新能源車有2260輛,占總營運車輛的31%,清潔能源車2855輛,占40%。巨大商機和優惠政策的雙重刺激下,也吸引了眾多相關企業落戶,目前南京市僅在新能源車領域研發和生產企業就有4家。
二、大型燃煤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全覆蓋”。江蘇國信揚州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最后一臺機組煙氣超低排放改造日前剛通過驗收,消息傳來時,眾人望著機組正式上線過濾后飄出的一團團潔白的煙氣歡呼不已。公司安全技術監察部主任徐存軍感慨萬千,在電廠工作30多年來,他親身經歷著行業從重污染到重環保的轉變。據了解,為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削減,江蘇持續推進電力行業超低排放,今年年底前,全省大型燃煤機組將實現超低排放“全覆蓋”。“環保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企業發展經濟時也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目前,政府配套的鼓勵政策很給力,與其拖到最后被懲罰,不如早點改造享受財政補貼。” 徐存軍告訴記者,此次改造將取得財政補助900萬元左右,加上每度電0.01元的環保電價差額補貼,公司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揚州發電廠在超低排放改造的同時還進行了提效增容改造,新上一套鍋爐汽輪發電機生產機組。公司節能專工李名武告訴記者,這可以讓單耗下降10g/kwh,提高效率3%,一臺機組可減少煤消耗3萬噸,有較好的節能降耗效果。
三、污染物排放總量成為掛鉤考核指標。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副處長張宏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江蘇人口密度在全國省(區)中最大,規上工業數量全國最多,而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成為環保壓力最大、任務最重、挑戰最多的省份之一。節能減排究竟能不能做好,關鍵是各級政府的決心。對此,我省建立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從2016年起,各市縣排放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磷、總氮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將逐步成為考核掛鉤指標。張宏軍介紹,根據各市縣每年排放的污染物總量,由省財政對蘇南、蘇中、蘇北,2016—2017年分別按照每噸(總磷按每百公斤)1500元、1200元、1000元收取污染排放統籌資金,2018年后逐步提高收取標準。對完成任務的市縣,返還40%,而未完成任務的,只要有一項未完成,返還比例降低5%,以此類推。做得好的市縣有獎勵,對PM2.5、AQI和考核斷面達標率等三項環境質量指標達標分別獎勵10%、10%和20%。剩下的20%資金將統籌用于“兩減、六治、三提升”環保專項行動,及跨流域、跨區域重大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張宏軍透露,本月底將對外公布2016年度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財政政策考核兌現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