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工作開展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達州市財政局牽頭組織,積極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機構,通過對“五關”嚴格把控,加強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推動PPP工作“高標準、規范化、多領域”實施。
一、高度重視,把好制度保障關。按照PPP相關政策制度,結合達州實際,制定了《達州市市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各部門職能職責,對PPP項目識別、準備、采購、執行、移交等各階段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規范開展PPP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市縣各級財政部門相繼成立了PPP中心或PPP工作領導小組,提高PPP工作的組織保障。
二、嚴格論證,把好名錄準入關。明確由財政部門牽頭組織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工作,并對PPP項目實施方案、招標文件、合同等進行審核把關,要求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項目,方能納入PPP項目名錄并開展后續相關工作。積極引入納入省財政廳PPP咨詢機構庫、有豐富PPP示范項目咨詢經驗的咨詢機構,提升項目前期咨詢服務質量,提高項目入庫率和落地率。
三、加強財評,把好預算審核關。為有效控制PPP項目工程投資,將PPP項目預算納入財政預算評審,項目實施機構必須在預算控制價內實施項目建設。通過進一步加強項目前期設計合理性審查,嚴格現場踏勘,核實送審資料合規合理性,剔除項目預算申報中不合理支出,擠出項目預算編制水分,有效促進PPP項目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四、創新監管,把好成本控制關。創新性成立了達州市政府性工程財政監查辦公室,會同項目實施機構、監理等,通過實地校驗,加強對工程量尤其是隱蔽工程的核實確認,從而保證簽證的真實、可信,有效防止結算的高估冒算及虛假簽證的出現,有效控制工程造價成本。建立健全工程變更管理制度,加強施工圖前期審查工作和對設計等機構的約束,確保設計更為合理,對實施機構要求的設計變更,堅持先測算分析比較,然后按程序進行審批,克服了設計變更的隨意性,避免不合理支出的發生和增加。
五、強化績效,把好考評付費關。明確由財政部門牽頭,組織項目實施機構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邀請公眾代表、專家、第三方機構等組成考核小組,依據相關的技術規范標準以及PPP項目合同等規定開展項目績效考評,并將考評結果及時向公眾公開,接收社會監督。明確將政府付費資金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確保項目績效目標與資金支付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