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促進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這一目標,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探索財政支農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成效顯著。
一是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區財政準確把握財政支農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形勢,積極探索財政支農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出臺《區財政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對各主管部門的申報項目實施競爭性分配,探索建立“績效優先、結果導向”的競爭分配管理機制,從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二是著力推進創新試點。2014-2016年,我區先后爭取獲得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試點項目、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在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試點項目方面,除了用好中央、省級補助資金外,還通過加快涉農項目資金、扶貧資金的整合統籌,積極保障財政資金投入。截止去年,共投入財政配套資金400萬元用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方面,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加快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區財政負責項目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安全有效,聯合相關部門加強對試點任務承擔服務組織資格的審查和監管,保障試點工作效果。
三是突出項目管理精細化。區財政從項目申報、組織實施、資金管理、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5個方面加強項目管理。加強與區各主管部門的聯系和溝通,安排相關業務股室主動配合主管部門做好項目篩選、儲備、立項、上報等配套工作,確保我區一批申報項目順利落地。建立農業重大項目財政補助資金報賬制管理制度,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制定專門管理辦法,對各項目實行報賬。同時,落實項目建設簽約制,合理分權,明確農業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的相關職責,提高財政資金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項目實施質量。
四是強化績效評價。區財政安排涉農單位項目專項管理經費,用于項目工程審價、專項審計和績效評價等,委托符合條件的中介機構開展支農政策和資金績效評價,建立財政支農政策實施效果定期評價機制,探索形成“事前有績效目標、事中有績效監管、事后有績效評價”的績效管理新體系,提高財政部門管理效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