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縣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以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為目標,緊緊圍繞貧困退出指標完成,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積極探索適合中方縣脫貧致富模式,收到了一定實效。
一、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引導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面對脫貧大事,中方縣厘清思路,尊重客觀規律,明確好定位,堅持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主體的工作思路,堅持扶貧重點扶志扶智,通過教育引導和解除脫貧發展后顧之憂,讓貧困戶立志脫貧、智慧脫貧。一是大力實施教育扶貧。我縣建立了貧困戶從學前教育到中職、大學的貧困戶的不間斷補助幫扶政策,此外還有“雨露計劃”、特困助學等助學政策,從教育源頭抓起,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二是進行創業扶貧。有規劃的實施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技能水平和務工綜合素質,提供相關創業信息知識和平臺,為貧困戶創業和務工提供知識技能基礎。三是實施產業扶持。對于自主發展產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以獎代補資金,同時還有1-5萬元小額信用貸款,2年內財政全額貼息。通過產業獎補和財政貼息,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致富。四是落實結業扶持政策,對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只要憑借《企業招用合同(就業協議)》就可申請一次交通費補助,鼓勵貧困戶走出去勞務輸出致富。五是進行生態補償扶貧。優先聘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同時積極足額落實退耕還林資金和公益林、天保林、天然林補助資金,讓貧困群眾守住一方綠水青山也能脫貧。
二、放大財政資金效用,增強扶貧資金保障。中方縣在提升財政扶貧資金整體使用績效、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方面下苦功,堅持按照“資源整合、資金統籌、項目打捆”的原則,以財政資金投入為引導,整合各類財政資金,爭取銀行融資資金、引進社會資本資金,形成多個路徑投入脫貧攻堅的資金保障局面,達到基礎設施改善、產業項目發展,最終穩定實現貧困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脫貧摘帽的目的。2017年,中方縣制定并正在實施的財政涉農資金整合使用實施方案中明確:“2017年計劃整合脫貧攻堅‘三類資金’153147.98萬元,其中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39717.98萬元,占總投資額的25.93%”。目前,已整合資金12357.25萬元,撬動了金融投入85208萬元,社會資本投入28222萬元。中方縣對直接獎補到個人或“兩不愁、三保障”等脫貧剛性指標,采取財政全額投入的方式,確保指標穩步提升。產業直補、危房改造、社保兜底等國家政策性扶貧項目,均實施財政全額投入;對道路、通訊、電網、旅游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采取財政投入為輔,引導金融資金投入和社會資本投入為主的方式,在確保項目實施的前提下,減輕財政支出壓力,光伏發電PPP項目、農村安全飲水PPP項目,采取與社會資本合作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對有國家貸款融資政策的,主要采取融資的方式建設,如:易地扶貧搬遷、標準化學校建設、旅游扶貧、農村綜合服務平臺等項目。
三、用好用活脫貧政策,助推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一是用好旅游扶貧政策。針對我縣潛在旅游資源,加強旅游扶貧政策宣傳,落實財政扶貧資金,優化旅游產業發展融資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增強貧困戶旅游開發的信心,破解旅游發展的難題,讓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如:中方鎮爐亭坳土地主農莊等休閑旅游農莊,在政策引導下,不斷健全旅游設施,成為了節假日和周末休閑放松的好去處,不僅發展了自己,還帶動了周邊一大批貧困戶發展養殖種植、農家樂餐飲以及游樂設施建設,發展壯大了旅游產業,也富裕了貧困戶。二是用好扶貧“財銀保”政策。大力實施“財銀保”工作,出臺《中方縣精準扶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保證保險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險種定義、參與主體,融資成本、風險分擔,建立了風險管控、保險保障等機制,為貧困戶發展提供產業資金,打消了經營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