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財政采取多項措施加強財源建設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力支持實體經濟
(一)積極兌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財政政策。2016年在梳理2015年以來一系列獎補政策的基礎上,市政府下發《關于運用財政政策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14條措施,2016年“14條”累計兌現獎補資金近5400萬元。
(二)著力推進工業運行提質增效。全面完成降低企業成本各項政策落實,緩解企業融資困難,2016年市級接續還貸資金滾動撥付7.2億元,今年一季度已使用1.2億元。安排專項資金,研究出臺激勵措施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推動企業到各級資本市場直接融資,2016年兌現企業上市資金639萬元。圍繞“265”產業集群發展,我市煤化工、裝備制造兩個行業補充納入到省重點行業貸款貼息政策范圍。全力培植大數據產業,成為全省第三個互聯網一級節點城市,魯南數據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建成,互聯網小鎮入駐運營企業43家,我市被認定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今年,我市陸續出臺裝備制造、化工、建材、醫藥醫療器材、食品、紡織等12個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并在全市“265”重點產業中實施龍頭骨干工業企業培育工程,進一步加快我市工業創新發展步伐,全力打造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升級版”。
(三)集聚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積極籌措資金7000萬元,加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床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項目建設。做好資金保障,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信息產業培育及發展的硬件條件持續完善。推進英才集聚工程實施,支持各類企業管理人員培訓活動開展,提升企業家隊伍素質。
(四)加快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運作。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首期出資5億元籌措到位,第一輪項目儲備工作完成,首批子基金項目將帶動民間投資2.2億元。面向社會公開遴選引導基金委托管理機構并協助開展工作,推進引導基金項目庫建設,首輪項目儲備順利完成,經引導基金決策委員會審議立項直投項目3個,參股子基金項目2個,目前項目已陸續簽約。
二、 推進財政與金融手段融合
(一)繼續對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及首臺(套)裝備及核心零部件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各類貸款貼息政策,緩解企業財務成本的同時引導信貸投放。
(二) 創新實施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通過激勵獎補、風險分擔、融資貼息等多種方式,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加大實體經濟投入。
(三)在股權引導基金加快運作的基礎上,研究運用多種金融手段助推企業發展,整合存量資源,做大資本規模,擬組建棗莊市財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棗莊市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規范魯南(棗莊)經濟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加大資本運作力度,不斷增強融資能力。
(四)進一步提升公司融資擔保能力和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市融資擔保公司增資,增資后,公司注冊資本將達10億元,將更高效發揮擔保資金的杠桿效能,破解企業融資擔保難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實體經濟發展。2016年度,公司共新增擔保業務17筆,新增擔保額12700萬元。
三、加快政府債務管理和財政投融資改革
(一)深入推進政府性債務規范化管理,實行限額管理,分類納入預算,積極償還債務,“借、用、還”相統一的政府債務管理新機制初步建立。積極爭取和管好用好各類政府債券,2016年爭取和下達政府新增債券20億元、置換債券198.31億元,進一步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和項目資金需求,有效降低債務融資成本。
(二)充分發揮魯南(棗莊)經濟開發投資公司融資平臺作用,解決教育“大班額”、棚戶區改造、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等三項重點建設項目資金需求,共計 79.8億元。
(三)大力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全市累計儲備PPP項目61個,總投資額510.5億元,其中47個項目已錄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總投資額438.4億元。
四、 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一)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推開后,根據中央、省統一部署,積極研究制定市以下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合理調整收入劃分范圍。
(二)密切關注消費稅、環境保護稅、個人所得稅等稅制改革、稅式支出管理改革以及財政體制改革動向,有效應對改革對財政運行產生的影響。
(三)全面梳理教育、衛生計生、交通運輸等領域事權和支出責任,根據中央、省改革進展,研究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在教育衛生計生交通運輸領域開展市與區(市)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試點的意見》(棗政辦發[2016]16號),合理確定分級事權劃分方案。
五、 圍繞預算執行狠抓增收節支
(一)加強經濟運行分析和收入調度,積極組織收入。通過采取稅務稽查、納稅評估、清理欠稅和非稅收入、開展審計和財政專項監督檢查、建立綜合治稅信息平臺等多種措施,竭力增加財政收入。
(二)爭取上級資金成效顯著。2016年爭取上級財政各項轉移支付補助92.3億元,比上年增加3.9億元,大大緩解我市財政支出壓力。
(三)調整支出結構,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大力壓減“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市級“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6.7%、會議費下降6.1%、培訓費下降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