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學有所教。目前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該市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含民辦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并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統稱“兩免一補”)。2016年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為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7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同時,積極推進教育經費可攜帶機制,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二是病有所醫。該市整合城鄉不同醫保制度,建立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打破制度壁壘、突破戶籍身份限制,不僅將本市戶籍的居民納入保障范圍,而且將符合一定參保條件的在溫外來人員包括其父母、配偶和子女等直系親屬納入參保范圍,實現人群全覆蓋。2016年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850元,遠高于全國標準。同時,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保障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流動就業時能夠連續參保,參保關系順暢接續。
三是勞有所獲。市財政每年下達1810萬元市級專項資金用于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包括: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重點開展農村實用技能人才培訓,力爭使每個有培訓愿望的創業者都能參加一次創業培訓,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和擬轉移到非農產業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者都能得到一次職業技能培訓;創新農民工就業創業途徑,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家庭服務業,幫助農民工實現就業創業;重點人群從事農村電子商務創業的,一次性創業社保補貼和帶動就業補貼標準可上浮20%;深入實施勞動力余缺調劑,扶持就業援助基地建設,開展低收入農戶就業幫扶工作,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四是住有所居。去年,市財政會同市住建委、公安局、民政局、人力資源和社保局、國土資源局聯合出臺《關于做好全市農業轉移人口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勵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購房租房,并通過發放公共租賃住房租賃補貼、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運營等多種方式,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分層次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據統計,2016年發放公共租賃住房租賃補貼7113萬元。
五是農村產權轉讓。該市積極推動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市政府組建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協調、指導工作。市農投集團和市金投集團共同出資1000萬元成立市農村產權服務中心有限公司,負責市本級4個區的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及規范管理,市財政每年給予50萬元運營補助,共計投入200萬元,共同引導和支持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