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部署,傳導壓力。召開黨組會、局務會、財政所長會議,對專項整治的目標、重點、推進措施等精神進行了學習傳達。成立專項整治協調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抽調10多名業務骨干集中開展工作。出臺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方法步驟,將專項整治的責任分解到相關股室和每一個財政所,層層傳導工作壓力。
二、全面清查,摸清底數。一是全面核對資金。認真核對好社保、農業等7個方面的資金情況,對差異情況進行反復核對,查明原因,確保來龍去脈清晰。二是全面自查自糾。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在群眾身邊、損害群眾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腐敗問題,要求全縣24個鄉鎮開展自查自糾,重點對各村以前年度財務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清理,建立問題臺賬,逐項排查整改,及時公布結果。三是開展專項檢查??h財政聯合6家部門單位,對鄉鎮及村級財務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檢查核實2013-2015年度所有涉及鄉鎮和村組的財政涉農補貼和項目資金撥付使用管理情況。
三、整改問題,嚴格追責。根據自查和檢查結果,縣財政局、監察局下發“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專項檢查通報,下達整改通知書24份。對一般性問題要求鄉鎮在7月10日前整改到位,公示整改結果,上報整改資料;對涉及違紀違規的重大問題,及時移交線索,縣紀委據此立案查處11起,涉及金額50.3萬元。
四、整章建制,確保長效。認真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采取既治標又治本的措施。比如:針對涉農補貼發放管理職責不清、監管合力不夠的問題,加快惠農補貼“一卡通”安全數據交換平臺建設,建立“主管部門負責信息采集、發放公示、數據錄入,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發放、監督檢查”的分工負責制,理順職能,劃清責任,確保各項補貼精準發放到位;針對“三公”經費控制管理難題,重點推進公務卡強制結算,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嚴格執行財經紀律;指導各鄉鎮圍繞村級集體征地、發包、固定資產處置、村級組織“零接待”等內容,出臺了具體的財務管理細則。
五、培訓人員,強化保障。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強廉政風險預警教育,開展村賬鄉代理、財政資金監管、鄉鎮預算標準化等業務培訓,提升干部履職能力。依法足額預算了鄉鎮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必要支出,且按因素法熨平了鄉鎮財力差異;進一步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將村級、城鄉社區運轉經費分別提高到平均14萬元、23.4萬元和14萬元,督促加快支出進度,有效減少了鄉村因財力不足而擠占、挪用財政專項資金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