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30日訊(記者 杜丁)肺動脈高壓患者中年輕患者占多數,如何延長這些病人的生存,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點。
(資料圖片)
近日在“中國肺動脈高壓靶向治療二十周年人文論壇”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內肺血管病亞專科主任李江教授接受采訪時指出,隨著藥物可及性的提高,這十年來肺動脈高壓的診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規范化診療,及早發現病人進行干預,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肺動脈高壓呈年輕化趨勢
“在我們中心,隨訪的肺動脈高壓患者超過1500人,每年新增住院200-300人,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李江教授表示,肺動脈高壓不是單指一個病,而是一大類疾病,主要表現是肺動脈壓力增高,從而導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廣義的肺動脈高壓,主要指肺動脈壓力大于等于20mmHg,據國外數據統計,肺動脈高壓的發病率為1%,大于6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達10%,據此數據估算,在中國肺動脈壓力增高人群并不罕見。
據介紹,肺動脈高壓異質性強、病因繁多。肺動脈高壓分為五大類:動脈型肺動脈高壓(PAH);左心疾病相關性肺動脈高壓;缺氧和/或肺部疾病相關性肺動脈高壓;與肺動脈阻塞相關的肺動脈高壓;多種機制和/或不明機制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其中第一大類可以通過靶向藥物治療,“我們常說的罕見病特發性肺動脈高壓也屬于這一大類。以前所說的‘心血管病癌癥’,主要是指這類,病人預后甚至差過一些晚期癌癥患者,未經治療的平均生存期只有2.8年,僅20%患者能夠活過5年。”
肺動脈高壓癥狀不具有特異性早期不易被發現
“老一輩肺動脈高壓專家,曾說過三句話:肺動脈高壓診斷困難,治療棘手,預后災難性。”李江教授表示,2006年以前,我國肺動脈高壓患者的3年生存率只有38.9%。隨著靶向藥物的上市與規范化應用,現在患者的3年生存率已經達到75.1%,這其中,靶向藥物可及性的提高功不可沒。
李江教授稱,對于肺動脈高壓患者來說,早期的經濟負擔沉重。以往一盒藥動輒兩三萬,許多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無錢醫治,早早放棄治療。
2018年,肺動脈高壓藥物進入湖南省醫保。至2020年,多個治療肺動脈高壓的靶向藥物,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靶向藥物的出現,顯著改善了患者壽命和生存質量。以馬昔騰坦為例,目前在長沙職工報銷比例達70%,居民醫保可以報銷60%,患者吃得起藥才有希望。”
李江教授強調,起始聯合治療、早期干預和治療方案的升級對于改善肺動脈高壓患者預后尤為關鍵。在三聯藥物治療上,中國已經在大步邁進。《中國肺動脈高壓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版)》建議肺動脈高壓起始聯合治療、盡早達標,目前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和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可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全新機制的肺動脈高壓治療口服靶向藥物——前列環素類藥司來帕格的出現,能夠幫助患者早期控制達到低危穩定的狀態。“客觀上來說,我們的治療效果在大的醫療中心達到甚至超過歐美國家的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