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對保障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把國內的農業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二是要走出去,利用好全世界的農業資源。”2022年全國兩會開幕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盧慶國表示,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可耕地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農業資源總體緊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可獲得資源。
“在此背景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走出去,有利于節省國內有限的農業資源,更好助推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盧慶國建議,國家對走出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應給予一定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建議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走出去之外,盧慶國同樣建議,支持中藥材種植走出去,以緩解中藥材生產“與糧爭地”的現象。
近年來,中藥材種植面積爆發式增長,而與之對應的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盧慶國對記者表示,“從長遠來講,藥材與糧食爭地確實是一個矛盾。而且中藥材的種植、采集及后續加工階段,很多是依靠手工進行,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這對于其未來發展非常不利。”
盧慶國表示,將提出兩項關于中醫藥發展的建議:一是擴大中成藥集采,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促進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健康發展。
盧慶國建議,擴大中成藥集采的品種范圍,加快推進各地集采進程,盡快實現中成藥集采最大化,進一步優化集中帶量采購規則及技術評價、價格競爭評分細則,把中藥配方顆粒納入集采范圍,更好促進產業發展。
而關于中藥配方顆粒方面,盧慶國進一步表示,“由于歷史原因,過去要求試點企業研制的中藥配方顆粒品種必須超400個,這對于企業來說,不論是從研發,還是到生產管理以及銷售環節,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大的浪費,中醫藥的發展應該逐漸地、適當地進行分工,各個廠家應該選擇自己最有優勢的一個或幾個品種,做精、做深、做透,這才是一種健康的發展模式”。
此外,盧慶國表示,還將在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加快保健食品注冊審批進度、支持工業大麻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