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京市發布“十三五”時期對口支持計劃,再安排252余億元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資金。新疆和田作為北京對口支援的重要地區,今年全年的援疆項目資金將達到25億元。這些錢將重點支援和田精準扶貧、改善民生、產業扶貧、教育醫療等各方面。
在北京超過20年的援疆歷史中,項目和資金背后是北京援疆人的身影。他們來自學校、醫院、機關和企業,他們來到新疆和田,在支教、醫療等各個崗位上辛勤工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這個戈壁邊緣的城市里,留下北京的印記。
“認親”活動深植友誼之種
6月20日下午,在新疆和田第一小學的活動室里,一場特殊的“認親”儀式正在舉行。北京的青年企業家路巖崧又當“媽媽”了。
10歲的維吾爾族小男孩牙爾木合買提給北京媽媽準備了一份見面禮:用和田的石頭拼成的一幅中國地圖,紅色五角星標志著北京的位置,一枚潔白的石子注明了新疆和田,牙爾木合買提在這幅地圖下寫著“北京和田心連心”。
路巖崧抱起新認的“兒子”,指著攝影師的鏡頭拍照時,這個維吾爾族小男孩羞澀地把頭埋了起來。
“叫我一聲媽媽,我就要承擔一份責任。”路巖崧說,她有一個與牙爾木合買提同年出生的女兒,她要帶新疆兒子到北京去,再和女兒認親。
這次“認親”活動是共青團北京市委組織的。團市委動員北京愛心人士,與和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維吾爾族青少年結對認親。每名“北京爸爸”“北京媽媽”每年將為結對的孩子捐助2000元,目前,已有近200名北京的團干部、青聯委員、企業家志愿者參與結對認親活動。
就在這場認親活動之前,和田一小的孩子們還收到北京中小學生捐贈的圖書。北京團市委今年1月動員北京城六區中小學生為和田地區中小學捐贈110萬冊課外書籍,從5月初開始,北京市又面向十六區所有中小學生開展“好書伴成長,援疆獻愛心”圖書捐贈活動。短短一個月時間,全市共有1423所中小學校、110萬中小學生參與活動,捐贈圖書148萬余冊。
和田一小4年級學生買薩熱是一名開朗陽光的維吾爾族小姑娘,她領到了一捆新的童話書,最近剛剛看完《一千零一夜》和《十萬個為什么》。
她還收到了北京小朋友寫給她的信。昌平區的一位小學生在寫給買薩熱的信里說:“聽說新疆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方,和田美玉一定很好看吧?水果也一定很好吃吧?”“讓我們融入祖國這個大家庭,在漢族、維吾爾族之間架起一座友誼的長橋。”
2015年,買薩熱參加雙語演講比賽到過北京,天安門、長城,這些北京的景點至今仍印在小姑娘的心中。“我還想到北京去看一看,也想邀請北京的小朋友來和田。”買薩熱說。
近年來,北京援疆從扶貧、產業支持、教育、醫療援助不斷開辟新的路徑,把民族融合的工作推向深入。剛當上新疆孩子“爸爸”的團市委副書記郭文杰說,要讓更多首都青年人關心關注維吾爾族青少年的成長,把民族團結的深厚友誼種在新疆少年的心中。
沙漠中崛起的新城
在北京昌平小朋友的眼中,能源充足、物產豐富——是新疆聞名于世的特點。然而,買薩熱和牙爾木合買提居住的和田,自然條件和人居環境并非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
和田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南枕昆侖山脈與西藏自治區的阿里地區交界,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與阿克蘇地區相連,總面積24.81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
這里屬于干旱荒漠性氣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而年均蒸發量高達2480毫米。和田四季多風沙,每年浮塵天氣220天以上,其中濃浮塵(沙塵暴)天氣在60天左右。
如果北京的沙塵天是“浮塵”,那和田的沙塵來襲時,就真是“揚沙”了。在新疆當地一名電視臺同行展示的一段視頻中,狂風卷起陣陣黃沙向城市襲來,呼嘯聲過,城市樓房便埋沒在一片沙塵之中。據當地環保部門測定,和田月均降塵達到每平方公里124噸。
距離和田市西北僅數十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田人不但要對抗風沙,還要向沙漠要生存。要拓寬生活居所,改善生存環境,就要向沙漠進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四師224團副團長崔宙鵬是2016年12月24日進疆掛職的,此前,他是北京昌平區沙河地區辦事處副主任。1998年,黨中央將和田地區所轄的墨玉和皮山兩縣相
鄰地區的30萬畝戈壁荒漠劃歸兵團十四師,后又在這里成立了224團。
記者一行從和田市出發,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進入皮墨交界處。城鎮的樓房和村莊的葡萄藤消失后,一片黃沙出現在車窗外。而沒走多遠,沙漠中便亮起片片綠色。
指著車窗外的樹木,崔宙鵬欣喜地說,這是用滴灌技術種植的新疆楊。在皮墨地區,向沙漠進軍,兵團人在這里建設出一座新的城市。滿眼的黃沙中,新疆楊、沙棗樹、長枝榆,這些耐干旱的樹木,和滴灌樹木的水渠,一寸一寸地向沙漠深處挺進。
中國最早的文化典籍《山海經》有“昆岡出美玉”的記述。昆侖山下自古盛產玉石,而尤以和田美玉品質最佳。皮墨地區這座新的城市,名字就叫“昆玉市”。這是兵團十四師“師市合一”建制的城市,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的市。
新城像一塊不斷被雕琢的玉石,每年的面貌都在改變。如今,綠洲已覆蓋了這里約3%的面積,伙什塔克河和桑株河的水灌溉著這里的農田,截至2017年,已有超過5萬人在這里居住。崔宙鵬說,224團還將甘肅、河南、四川等地連片的貧困人口集中搬遷到這里,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漢族人將和維吾爾族人在這里聚居。
瞄準用產業幫扶脫貧
每年從內地遷到和田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而新疆當地的維吾爾族家庭,也有不少在貧困線以下。沒有技術、沒有資金,人就留不下來,城市就存活不下去。既要安居,也要就業。北京援疆工作瞄準了用產業幫扶脫貧這步棋。
昆玉市境內的皮墨北京工業園是北京對口援建的園區,“聚集人口、發展產業”是園區的重要任務。秋實雙久紡織品公司是園區引進的一家促進就業、帶動脫貧的企業。
19歲的古力克孜在這里做紡織工人,她每月能領到2500元薪水,而在新疆,一些公益性扶貧崗位的收入也只有幾百元。
“我們兩個廠房都是北京援疆指揮部支持建設的,目前已經投產。棉紗銷售收入每年在2.5億元到3億元。除去一些管理人員,其余的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現在已經有120多名員工,其中98個是當地維吾爾族貧困戶。”秋實雙久紡織品公司負責人田自峰說,按照當地貧困標準,紡織廠確保讓貧困戶進廠第二個月就實現脫貧。
北京援疆干部張好生在和田地區墨玉縣掛職擔任縣委副書記,他針對當地勞動力富余的特點,利用在北京的社會資源,以服裝紡織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重點,招商引資為當地提供崗位。目前已實現了6家企業落地,提供就業崗位1500多個,幫助600多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脫貧人口達2500余人。
和田的氣候、土壤、水源適合紅棗種植,紅棗品質也遠優內地。從2012年到2016年,全疆環塔里木盆地共種植紅棗750萬畝,年產干棗300萬噸。但隨著種植面積不斷加大,紅棗市場也趨于飽和,紅棗價格大幅下降,2016年紅棗的收購價僅為每公斤5元左右,224團幾個農場出現棗賤傷農現象。
崔宙鵬分管招商引資,在深入了解情況后,他通過援疆指揮部和北京聯系,實地考察相關企業,制定了優質紅棗對接北京市場、殘次棗引進釀造企業進行深加工、棗樹枝回收利用加工生物質燃料的紅棗全生產鏈綜合利用方案。
目前,引進的幾家企業已落地投產,棗類食品和飲品豐富了產品種類。振南棗業公司第一年就實現產銷兩旺。銷路有了保障,兵團農場以平均每公斤8元的價格托底收購了職工的7000噸紅棗。
“未來,我們將和農戶簽訂預付款訂單,先把一部分錢給他們,讓他們有成本買肥料、雇工,等大棗成熟了,我們再把尾款全部給到農戶。”崔宙鵬說。
2018年,在第五屆京交會期間,北京援疆指揮部開展了和田地區貧困戶特色農產品拍賣活動,拍賣品來源于指揮部重點幫扶的9個貧困村,貧困人口8287人,大棗、核桃共拍賣300噸,合計900萬元,貧困人口實現大幅度增收。
支教老師成為“使者”
224團中學被當地譽為戈壁大漠中的希望中學。每年都會有北京的老師到這里支教。6月22日,記者來到這里時,來自北京朝陽八里莊三中的李婧老師正在給學生上這個學期的最后一堂課。
李婧帶的班既有維吾爾族學生又有漢族學生。她問學生們,長大后想學什么專業,想干什么。“我長大了要當兵,像224兵團那樣,服務邊疆。還要學生物,把荒漠變成綠洲。”一位學生舉手回答。
北師大二附中西城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常曦2016年來到這里支教,教了第一屆高三學生。結束支教后,她又申請延續一年。這一年,她向學校領導提出,不再帶高三的課。常曦認為,語文的學習在于平時,她想拋開備考的教學,多琢磨讓孩子們感受漢語的魅力。
2017學年,常曦帶了第一個“維吾爾族班”。“第一節課主要是彼此認識,讓維吾爾族孩子多說話,這就是我上語文課的宗旨。”常曦先點了一遍學生的名字,然后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當她寫到“曦”字時,下面已經有學生用不太準確的音調讀了出來。
“有誰知道‘曦’是什么意思嗎?”常曦問。
“太陽。”一位學生大聲說。
“是的,是陽光,早晨的陽光。”常曦補充問道,“那老師的名字連起來是什么意思?”
“常常有陽光。”又有一名維吾爾族學生回答。
常曦說:“是這個意思,但是這么說不美。老師的名字可以理解成‘永遠充滿陽光’。”解釋完,她問學生們:漢語有意思嗎?學生們頻頻點頭。
常曦的這一年支教,和維吾爾族的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課間,她詢問一位學生:馕是怎么做的?沒想到,第二天這位學生就從家里給她帶了一大張馕。學期結束,她就要離開新疆了,學生們給她寫下祝福的話。她來到教室看孩子們給她寫寄語,一位學生羞澀地說:“老師到飛機上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