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前4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9%,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6.5%。
在今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萬億元背景下,財政收入增幅為何高于GDP增速?新華社記者采訪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權威人士及業內專家。
經濟形勢好是增長主因
10.2%、8.6%、5.8%、4.5%、7.4%,這是2013年到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幅變化。這條先降后升的曲線顯示,2017年開始,我國財政收入扭轉了增速下滑態勢。
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說,今年前4個月財政收入兩位數增長,實際是延續了2017年以來的較快增長勢頭。而過去5年財政收入增速由降轉升的根本原因,得益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9萬億元躍升至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同期,全國財政收入以年均超1.1萬億元幅度增加,年均增長8%。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8%,連續11個季度穩定在6.7%到6.9%區間。
“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發展質量提升,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說,今年前4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企業利潤分別增長6.9%和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7%,帶動主體稅種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國內消費稅分別增長18.4%、13%和24%。由于國內外需求回暖,進口商品量價齊增,進口環節稅收增長14.3%。
工業產品價格漲是動力
專家指出,今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快于GDP,一個顯著拉動力是現行稅制下財政收入增長對價格變化彈性較高。
“財政收入增速是按現價計算,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增速是按不變價計算。”劉尚希解釋說,這一模式導致我國以流轉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下,由于流轉稅占全部財政收入約4成,因生產價格指數(PPI)上漲帶來的財政增收效果明顯。
以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為例,國內增值稅等于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的差額,其中銷項稅額受當期價格影響較大,進項稅額受前期購進產品或原材料價格影響較大。因此在PPI上行周期,由于前期采購成本價格較低、進項稅額相對少,而當月銷售產品價格較高、銷項稅額相對多,因PPI上漲帶來的增值稅增收效果更明顯。反之,PPI下行周期則減收效果更明顯。
數據顯示,2017年PPI增長6.3%,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態勢,在此基礎上今年前4個月增幅仍為3.6%。
“今年主要工業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對以現價計算的稅收拉動作用顯著,帶動資源型行業稅收快速增長。”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說,前4個月,鋼鐵、化工、建材和煤炭等行業稅收分別增長105.4%、50.7%、26.8%和26.1%。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2017年底,中國鋼材價格指數比年初增長22.4%,重點大中型企業累計銷售收入增長34.1%,凈利潤增長613.6%。
“鋼鐵價格上漲帶動企業所得稅收入增長177.7%。”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司長鄧勇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