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電線斷裂打火 副書記親守故障現場
近30萬人潮水般涌來,對人民公墓的水電煤氣熱設備都是一種考驗,人民公墓的“后勤部長”是秦浩,大高個兒,外號就叫“亞歷山大”。“3月初所有的設備全部檢修一遍。50個掃墓用的水龍頭都是新換的。可是架不住人多用得太過頻繁,一個水龍頭一天開關幾萬次。就這兩天又更換了30多個水龍頭。”秦浩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正說著呢,電話響了,“什么?8區a5排有電線打火。那兒應該沒電線呀?”秦浩“蹭”地一下從記者身邊躥出去……7萬個墓碑林立,在八寶山就沒有東南西北的概念,一般都說“幾區幾排”,甚至還有“老幾區新幾排”的提法??早期的墓穴都沒有規劃,后葬的墓穴都是見縫插針。如果沒有工作人員引領,自己踅摸,估計您一個星期也找不到“幾區幾排”。
跑到8區,滿眼都是墓碑,根本就看不見任何電線。還是秦浩眼賊,最外側一道墓地的旁坡上,立著一根電線桿,地下耷拉著兩截電線,旁邊還有位警察??原來是值班警察先向公墓報的警。“這是監控攝像頭,還帶著火呢,現在是掃墓高峰,不能拉閘。”秦浩四處張望,看見了正在巡查的人民公墓副書記倪曉峰。“倪副書記!快過來,您給守一下,別電著人。”秦浩撒腿就跑,一邊跑一邊給監控廠家打電話:“我先把電線處理好,你們趕緊派人來看看監控是否有問題。”
倪曉峰趕緊過來,用身子擋著電線,蹲在坡上等。兩分鐘不到,大個兒的“亞歷山大”又飛奔回來,手里拿著鉗子和絕緣膠布,迅速把電線包好,監控廠家也來人了,一切弄妥當了,大家這才放心離開,而整個事故從報警到完工,前后不過15分鐘。
小噴壺灑過每支煙 分享寒食最讓人感動
“剛來墓地工作時,我見過燒紙的。早晨4時半,家屬自己帶著個大火盆,這一通燒?,F在這情況沒有了,市民都知道文明祭掃了,更沒有人動明火,但這供品要是都能帶走或吃了,就更加環保了。”公墓管理員張梓宸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廣播里不斷提醒市民:“請將祭掃供品帶回……”新鮮的芒果、櫻桃、草莓、獼猴桃卻隨處可見。再好的東西放上一周也會腐爛,趕上北京雨雪,更是容易污染墓地。人民公墓副書記倪曉峰說,每年掃墓潮過后,墓地都要清理走100多噸腐爛的食品。“所有的清理工作都要用手,不能用鏟子之類的工具,否則會破壞墓蓋。當然,更不會雇傭外人來干,因為不放心,畢竟我們才是守墓人。”
張梓宸說,在墓地巡查,最讓他感動的恰恰是一家三代幾口人圍著墓地分享蘋果、蛋糕等寒食的場景,還有人自帶笤帚,把墓地周邊打掃干凈,只留下鮮花。“一家人分享一個蘋果,或一塊蛋糕??我覺得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人走得再遠,也有根;人去了天涯,也可以同食一口餐。只要能同食一口餐,無論生死,都是拆不散的家,都是愛與生命的傳遞和延續。”
而讓人民公墓副主任范民感動的是,不少掃墓的市民看到左鄰右舍的墓地還沒有人掃,會從自己帶來的花束中抽出兩三枝,擺在鄰墓上。“和諧相處是一種信仰和胸懷。雖然不知道墓地里埋的是誰,但是替不能掃墓的逝者親屬獻上一份愛心,也是一種‘墓鄰友好’,更是社會和諧的寫照。”范民副主任如是說。
清明節15時,掃墓最高峰正悄然退去。保安老翟拿著小噴桶在墓地里巡視,眼瞅著他朝一尊墓碑噴了一下。“有火嗎?”記者問,“沒有。是敬上的一根煙,以防萬一,必須噴一下。”老翟說,他負責2區到8區的墓地巡查工作,主要是防火,一天要巡查10個小時,4000個墓碑就這么一遍遍從眼前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