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區塊鏈場景應用“塊”馬加鞭 A股概念公司難及公鏈核心)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幣圈之外的區塊鏈技術場景應用正在呈現明顯的“多點開花”趨勢,部分下游行業開始被冠以“殺手級應用”的預期。場景應用“塊”馬揚鞭之下,A股概念公司頻遭資金圍獵。但證券時報記者從多方獲悉,相對邊緣化的解決方案服務仍為主流,A股公司難以觸及公鏈核心業務層。在部分鏈圈人士看來,如果說人工智能是生產力的變革,那么區塊鏈可以視為對生產關系的革新。
區塊鏈應用脫虛向實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315”打假正悄然迎來激蕩甚至劇變。
這還要從貴州茅臺近期被爆出的一起經濟損失說起。在中心化的防偽體系下,某防偽溯源系統項目專項經理,通過多次掃描、讀取、下載生產線防偽溯源數據等手段,進行竊取和泄露,致使不少假酒流入市場。通過RFID掃描,這些假酒能夠得出與真品茅臺酒相一致的驗證信息,只有專業人員鑒定才能識別。最終,貴州茅臺只得廢棄前期標簽,并向第三方重新采購防偽密管系統。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受假冒偽劣產品影響的市場達到3000億美元,每年假冒偽劣產品的成交額占到世界貿易總額的10%。
“防偽困局是中心化的打假防偽模式下,高端廠家都容易出現的問題。”溯源鏈創始人王鵬飛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要想徹底解決難題,采用非中心化的溯源模式是一條可行路徑。
王鵬飛是中國互聯網圈內連續創業者。他曾是中國最大的手機社交游戲網站天下網創始人,該平臺后被日本上市公司DENA并購;此后他又創建了基于智能手機的商品綜合信息管理服務商快拍物聯,2016年登陸新三板;在2017年區塊鏈遠未像今天這樣亢奮之際,王鵬飛又創辦了溯源鏈,希望將溯源防偽作為自己深耕區塊鏈的首要抓手。
王鵬飛認為,區塊鏈與溯源防偽是天生絕配。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時代,商品打假防偽的“新打法”又是怎樣的呢?王鵬飛介紹,全程溯源體系可以構建從原料到終端消費者的商品生命周期全程追蹤。“例如,實時錄入商品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詳細信息,并對商品流向進行全程追蹤,掌握商品流通細節,定向召回問題產品,實現去向可追,最終增強企業信譽度和消費者購買信心。”
實際上,區塊鏈解決產品溯源問題,已經在部分巨頭企業中快速推廣。例如,沃爾瑪采用了Linux基金會旗下Hyperledger的區塊鏈技術保障豬肉供應鏈安全;Everledger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鉆石溯源,并對葡萄酒追蹤打假;國內淘寶、京東也相繼推出區塊鏈溯源平臺,向體制內的商家開放。
中糧鏈橙被業內視為國內企業區塊鏈溯源應用落地的先行者。中糧集團相關人士介紹說,區塊鏈研發人員為贛南臍橙穿上了防偽溯源的外衣,每一顆橙子從出生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的信息都登記到鏈,利用區塊鏈溯源確權、信用廣播、共識機制等,形成信用自證。無論是消費者、商家,還是果農,都能參與識別真假。
樂觀派謹慎派共存
實際上,除了防偽溯源之外,區塊鏈在其他諸多領域的應用也在加速蔓延。相比于谷歌、臉書、蘋果等太平洋對岸企業而言,中國的互聯網領軍者布局區塊鏈的動作明顯更為積極。
以騰訊為例,公司區塊鏈總經理蔡弋戈指出,區塊鏈技術已經被應用到供應鏈金融、微黃金、物流信息、法務存證、公益尋人等多個領域;此外,騰訊還推出了區塊鏈開放平臺BaaS,將從底層技術平臺切入,儲備技術基礎的同時,積極探索落地更多有價值的場景。
百度金融區塊鏈實驗室則通過推出萊茨狗作為切入區塊鏈娛樂領域的抓手。根據業內判斷,在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的背景下,這有利于零成本推廣其他產品,尤其是百度金融領域相對弱勢的百度錢包,并為百度金融日后探索“金融+區塊鏈”打下基礎。
傳統金融一直被視為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按照某國有銀行技術部門負責人王笑天(化名)的看法,隨著區塊鏈的使用,未來將不需要提供銀行賬戶、公民證明、穩定的當地貨幣之類的信息,可大幅降低匯款等資金傳輸的成本,并降低銀行開戶、信用獲取、投資等門檻。同時,在資本市場,采用分布式數據庫和智能合約還可以大幅減少人工核對工作,為金融機構節省成本。
“作為數據信息技術的革新,區塊鏈的未來遠不只是虛擬貨幣。” 東方證券相關分析師舉例,將來的“公益慈善”,可能會允許捐助者與受捐者“一對一式”幫扶,提升公益慈善機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業內將2018年視為應用端突破的關鍵年度,這使區塊鏈應用演變成一場群雄逐鹿的賽跑。數據顯示,2017年區塊鏈市場規模為4.12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會增長到76.88億美元。根據IDC預測,全球在區塊鏈解決方案上的支出在2018年將達到21億美元,超過2017年9.45億美元的兩倍;2016-2021年,全球區塊鏈支出的復合增長率(CAGR)為81.2%。其中美國將占據40%以上的份額,歐洲和中國分居第二、第三位。
但也并非全部人士都對區塊鏈的落地如此樂觀。王笑天坦陳,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大規模應用實際上遠低于預期。“交易平臺和供應鏈管理是兩個重要的應用場景,盈利模式包括技術服務費和利息收入。但在現有的應用中,去中心化并不明顯,在共識機制算法上進展緩慢;現有的應用更像是中心化的開放系統,圍繞核心企業建立生態圈,邊際效果有限。”
在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看來,區塊鏈作為透明不可更改的分布式賬本,在國際貿易中的承兌匯票、跨國海運等領域會帶來廣泛應用價值,“但是挑戰是因為傳統供應鏈里面的每一個環節利益糾結比較大,所以速度不會太快。”
中信建投分析師陳萌也指出,區塊鏈現有的應用案例主要還是對交易處理能力要求不是特別高的領域。“區塊鏈技術存在三角悖論,在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安全三方面難以同時兼顧。尤其是在區塊鏈處理等待時間、每秒處理能力上面有較大提高空間,也存在51%控制權、PoW機制浪費能源的問題。”
概念公司頻蹭熱點
不過,業內普遍認為,區塊鏈產業的發展,以及對既有產業的改造,肯定比此前的互聯網產業快很多。“目前主流VC機構都在對區塊鏈進行布局,且資本正在給初創企業越來越多的成長時間。”王鵬飛說。
“鏈圈一天,人間一年”是風行于區塊鏈界的著名俗語。按照區塊鏈資深投資人、JNB.com數字貨幣交易所創始人繆可言的理解,這不僅意味著數字貨幣巨大的財富波動效應,而且也說明整個產業的思考方式、政策波動、迭代速度,遠遠超出了過往技術體系初生時的跌宕起伏。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1200余家區塊鏈創業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及中國。其中截至去年底,中國區塊鏈創業公司及研究機構超百家,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憑借資本優勢和靈敏的產業嗅覺,成為迅速殺入區塊鏈領域的生力軍。典型代表為在港上市的眾安保險旗下的眾安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眾安將區塊鏈應用于養雞業,推出的“步步雞”項目通過整合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每只雞佩戴雞牌,自動收集位置和運動數據,并實時上傳區塊鏈,以提供“信任食品”。
迅速吹起的區塊鏈泡沫,在A股市場同樣能夠找到折射。王笑天透露,“有一個上市公司負責人,之前吐槽說白送代幣他都不要;但到了2018年春節前夕,雖然并沒搞明白區塊鏈、數字加密貨幣到底是什么,但已經急于籌劃讓第三方渠道放出消息,說公司可能要上區塊鏈項目,來試探二級市場以及監管層的反應。”
證監會近年來對上市公司蹭熱點、追概念持續保持高壓,但這并沒有阻擋相關A股公司對區塊鏈的競逐。據記者統計,目前A股被歸入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家數逾70家,遠超此前賽馬、博彩、量子通信甚至云計算等熱點概念的家數。
安妮股份是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版權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區塊鏈技術結合版權場景,被公司看作版權運營能力的提升。“未來,不僅知名公眾人物,在人人都是創作者的自媒體時代,海量小微版權也需要實現原創作品的即時存證、不可篡改,并受司法鑒定保護,這為區塊鏈版權保護帶來了市場空間”。
區塊鏈業務訂單也被不時刷新。精準信息控股子公司富華宇祺3月8日收到中國鐵塔委托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發來的《采購結果通知書》,成交金額為195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公司都坦陳,區塊鏈業務只是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相關技術,距離實質性成果還很遠。
整體來看,A股公司“區塊鏈熱”的背后,也體現出三方面的先天不足。
首先,不少公司與區塊鏈只是“沾親帶故”,遠非“純正血統”。最近連續漲停的游久游戲便一再澄清,主營業務與區塊鏈無關。“公司僅在所屬網站頻道內對區塊鏈進行新聞追蹤報道和資訊轉載,公司未開展區塊鏈業務相關的具體工作。”
其次,即便著手進軍區塊鏈的公司,業績影響也遠未顯現。無論是易見股份的運用區塊鏈技術刻畫基礎交易數據,還是安妮股份的區塊鏈版權保護,在業績中的占比都微乎其微。
第三,真正擁有區塊鏈業務的公司,全部集中在應用層,難以觸及公鏈核心。例如,新晉為區塊鏈概念股的“聯想系”佳沃股份,只是擬通過慧聰國際的區塊鏈技術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鏈平臺,與公司在品牌防偽、智慧溯源、供應鏈創新等場景結合。多數A股公司都僅僅是停留在類似的應用或者解決方案層面。
有分析指出,區塊鏈產業中,搭建公鏈的技術門檻最高,目前中國只有量子鏈等企業越過此門檻,多數上市公司還只是提供技術服務或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從區塊鏈概念公司的分布來看,民營企業占比超九成,市值200億元以下的A股公司占比超八成。王笑天認為,邊緣化的創新是互聯網創業時代的特征之一,核心企業在享受“大而不倒”的同時也背負著高冗余、復雜結構、政策敏感等壓力,這是大型企業尚未涉足區塊鏈行業的原因所在。
革新生產關系?
“如果說人工智能是生產力的變革,那么區塊鏈則是生產關系的革新。”王鵬飛說。
繆可言也認為,區塊鏈使原本只能創造、保存、收發信息的互聯網也能實際承載價值,且一系列密碼學的創新使得鏈上的價值更加安全、高效、自由傳輸,從這些層面看,區塊鏈擔當生產關系的革新,并不為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從本質來看,區塊鏈的理論依據為通證經濟學(Token economy),建設一套好的制度,將是導向下一代互聯網新經濟的關鍵,甚至成為未來改革的基礎。“區塊鏈上的通證比以前的卡、券、積分快上幾千倍的流轉,且由于密碼學的應用,這種流轉和交易極其可靠,糾紛和摩擦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圍繞通證的智能合約應用可以激發出千姿百態的創新,這有望遠超先前互聯網時代的總和。”
李虹含舉例說,雄安新區的積分系統,雖然乍看之下類似于螞蟻金服、騰訊或者銀行卡的積分,但如果以區塊鏈方式實施,則個人可以發行自己的通證,一旦流通就可以換取更多權益,也就是說,個人信用背書或信用變現擁有了完美渠道,這相當于自我形象資產的“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