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擁抱新經濟
2月28日,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登陸A股的借殼之旅,這也被市場認為正式打破了2016年之后中概股回歸A股的僵局。360回歸A股和富士康申請IPO被市場廣泛認為是國內資本市場正在積極擁抱新經濟。2018年以來,監管層在數個公開場合和會議上都透露了對新經濟的關注,如證監會在2018年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等。而承載資本市場擁抱新經濟的核心便是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在諸多信號下,監管層在2018年推動改革勢在必行。
記者在同諸多市場人士溝通后梳理了此次潛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主要針對的是三類情形,分別是紅籌架構企業,未盈利的新經濟企業以及行業監管不明晰的企業,而發行制度改革的具體方向也將是要圍繞解決這些問題而展開。
眾多信息都在表明,新經濟將在今年的資本市場成為關鍵詞。
2018年開年,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在調研中關村時便指出:“要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的制度包容性、市場承載力和國際競爭力。把好企業留在國內、讓好企業盡快上市。”
春節前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滬深交易所在內的多個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士,赴北京、上海、深圳地區調研互聯網、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多家獨角獸企業。
2月28日,更具象征意義的事件出現,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360”)在上交所召開重組更名暨上市儀式,正式完成登陸A股的借殼之旅,這也被市場認為正式打破了2016年之后中概股回歸A股的僵局。
當日更是有消息指出,監管層對券商作出指導,包括生物科技、云計算在內的四個行業若有“獨角獸”,立即向發行部報告,符合相關規定者可以實行“即報即審”。
一位華泰證券的分析師便指出:“證監會密集調研獨角獸企業,批準符合條件的中概股重組借殼上市,表現出‘助力新經濟’的決心和意志,或有助于推動完善IPO發行上市條件,提升A股包容性。”
而承載資本市場擁抱新經濟的核心便是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在諸多信號下,監管層在2018年推動改革勢在必行。
新股發行改革勢在必行
針對新經濟企業進行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目前來看已經逐漸成為監管層和市場的共識。
2018年以來,監管層在數個公開場合和會議上都透露了相關信息,其中最為主要的表態是證監會在2018年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所提出的內容,即:“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對此,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相應地資本市場也需要做出調整。”
事實上,在期貨監管工作會議召開前,交易所釋放的信息也透露出了蛛絲馬跡,上交所便提出,2018年將重點支持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通過并購重組進入上市公司。
然而改革并不限于并購重組,IPO也在其中,在春節前,滬深交易所均再次發聲。上交所副理事長張冬科表示,積極擁抱新經濟是今年上交所的重點任務,要通過實施“新藍籌行動”,支持新一代的BAT企業成長;深交所副總經理彭明也透露,針對創新創業型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特點和股權特點,將推動優化IPO上市條件。
無論是證監會還是交易所的表態,都讓市場頗為興奮。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證監會提出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是響應黨的十九大號召,通過調整制度來推動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成長,防止一刀切和僵化的體制。‘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是順應時代大潮,在技術革命加速、智能化時代大幕緩緩開啟的年代,中國經濟、中國企業、中國上市公司必須迎頭趕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發行制度改革或是優化IPO上市條件就意味著將會改變現有的IPO審核體系,這對已經運行了多年的IPO審核制度將是重大考驗。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便指出:“目前的A股IPO標準,主要是適應工業化的需要,我們的IPO標準是工業版的,對于這個新經濟新業態,尤其像一些輕資產型的公司并不能很好地包容。所以在新經濟時代,對于很多的新技術、新產業,包括一些互聯網的新業態。要想包容、要想讓他們能夠適應IPO,我們需要變革發行制度,提高IPO標準的包容性和實用性來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包容和吸收。”
三大情形待解
記者在同諸多市場人士溝通后梳理了此次潛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主要針對的是三類情形,分別是紅籌架構企業,未盈利的新經濟企業以及行業監管不明晰的企業,而發行制度改革的具體方向也將是要圍繞解決這些問題而展開。
首先是紅籌架構,對于包括中概股回歸在內的諸多企業來說,紅籌架構是擺在其回歸國內A股市場最大的障礙之一。360借殼回歸后,市場也在期待是否能夠徹底放行中概股以及紅籌架構的企業。
一位參加了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在中關村調研座談會的人士便告訴記者:“大家反映的主要問題是,園區的一些企業在創始之初就搭建了VIE架構,或者已赴海外上市后沒有拆除VIE架構,就目前IPO的審核標準來看,VIE架構是企業在境內上市的直接障礙。”
而有關紅籌架構方面的改革或分為幾個層次,一位海通證券的人士講道:“此前戰新板設計了完全承接未拆除紅籌架構企業方案,但最終未成行,所以我們感覺此次不會一下子就放開,紅籌架構本身還是有爭議的,但是否會給予紅籌架構企業在IPO時更多的空間,例如放寬拆除架構的時間限制或是承諾在上市一段時間內拆除完畢即可等。”
除了紅籌架構外,未盈利的新經濟企業是市場最為關注的情形,在目前IPO審核的體系下,盈利是IPO最主要的先決條件。
此前國內資本市場錯失BATJ也正是IPO審核體系在盈利方面的堅持,如今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有關盈利的要求是否會變成為了關鍵的變量。
一位中信證券投行部的人士對記者講道:“監管層可能會對行業劃出范圍,然后在這些范圍里給予一定的財務指標寬松空間,如這一次富士康的案例便就有了這樣的意味,而劃定的行業除了符合新經濟這條要求之外,符合國家產業方向的也是必備條件,但我們認為范圍不會定得很寬,前期或還以試點為主。”
記者了解到,市場目前在論證IPO發行制度改革時還提出了以市值替代盈利作為核心財務標準的可行性。例如對虧損的互聯網企業,可以以“市值-收入-現金流”的考量標準來衡量,放棄盈利考核標準。
“許多新經濟互聯網公司屬于前期燒錢來搭渠道,后期依靠高毛利率實現業績爆發,如果施行市值類標準后,將能更直觀反映這類企業的估值。”前述海通證券人士講道。
至于監管尚未明確的行業,諸多市場人士都認為或不會在此次改革中有所變化。
“監管尚未明確的行業,如此前的現金貸或是互金,背后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在目前防風險的大背景下,這方面的監管非但不會放松甚至還會有加強的跡象。”前述華泰證券分析師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