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完畢,部分“新面孔”提交的“成績單”并不如意。
據wind統計,2017年一季報中共有34家次新股(指2016年至今完成上市且發布一季報的公司,下同)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出現虧損,在次新股中占比8%,其所屬行業多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有業內人士指出,上述公司業績虧損主要是因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具有行業季節性特征,一季度屬于淡季。
而對于次新股業績變臉與IPO審核提速有關的質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IPO審核標準并未降低,而對于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的企業,在審核時也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8%次新股虧損
自IPO發行加速后,愈來愈多新股上市,這一輪次新股的業績質量引發市場關注。部分企業在今年財報中的“首輪表現”并不理想。
根據wind統計,2016年至今完成上市且發布一季報的新股共有409家,其中“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出現虧損的有34家公司,占比8.31%,創業板、中小板、主板各有18家、6家、10家。此外,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超過50%的共有28家公司,占比6.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發現,上述業績出現虧損或下滑超過50%以上的公司,其所在行業多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該行業一季度通常為淡季,營業收入與凈利潤規模在四個季度中占比最小,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5月8日,一名接近監管層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wind對該行業的2015-2016年情況統計發現,一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確實在全年中貢獻比例較小,分別僅為8.46%、8.43%。
5月8日,華南一名投行人士也向記者解釋稱,“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一季報出現業績虧損屬于正常現象。“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具有季節性特征,如果只根據一季報業績來判斷公司好壞有失公允。”
在上述投行人士看來,隨著愈來愈多具有高科技、高成長特點的企業登陸“中小創”,先進技術有利于業績持續釋放。
根據權威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小創”板塊的新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保持增長勢頭,同比增幅達到19.65%、14.45%。比如凱萊英(002821.SZ)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繼續快速增長,實現凈利潤0.49億元,同比增長49.5%。
而在2016年年報中,“中小創”的次新股業績已跑贏市場,實現雙增長,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17%、14.18%,高于全市場的同比增長幅度(營業收入增長8.54%、凈利潤增長7.23%)。
前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談道,“根據中小板新公司對2017年半年度凈利潤的預計情況,新公司業績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平均凈利潤在6000萬元至7500萬元之間,其中12家公司預計凈利潤增速超過30%。”
“嚴審核”不變
目前市場上有投資者擔心,IPO加速是否容易出現放松盈利門檻或是審核把控不夠,導致資質較差公司上市的情況。
對此,多名業內人士表示并非如此,IPO審核并未降低。
事實上,不同年份IPO上市的公司,其上市當年業績增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公司整體質量高低。
記者獲悉的權威統計數據顯示,以近三年的創業板數據為例,2014年新上市的公司當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增長17.07%、9.79%;2015年這組數據分別為11.58%、11.26%;2016年則為13.36%、11.73%。
華北一名投行人士5月8日稱,一季報業績虧損與IPO擴容沒有必然聯系。“目前投行內部對項目嚴格自查,同時還要面臨證監會的現場檢查,另外從初審到發審會還要面臨各個環節的審核,若想業績造假,成本太高了。現在IPO的整體監管態度就是,加速發行,但也要抓質量,避免帶病上市。”
根據wind統計,今年一季度的IPO否決率為10.17%,較2016年有顯著提升。2016年第一、二、三、四季度IPO否決率分別為1.56%、11.76%、6%、7.48%。
一季度IPO被否項目中,超過一半與“業績真實性”、“業績波動或下滑”有關。對于容易可能業績波動的項目,監管層上周表示,會充分結合宏觀經濟周期、行業周期及季節性波動等多個因素充分考慮,而對于符合規律及相應法律法規條件的,將核準上市。
“監管層一手抓IPO發行速度,一手抓審核標準,我覺得這是好事。IPO擴容能夠提供更多高成長性股票的選擇,有助于投資者挖掘真正價值股。我認為投資者應該改變原有的炒作思路,關注重點應該回歸在上市公司的成長性上,比如所處行業是否具有前景,公司是否具有核心技術。” 5月8日,華南一名私募基金投資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