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天下大事,移動支付可謂中國金融業傲居世界的第一王牌。國外知名民調機構Ipsos開展了一項有關移動支付的調查,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率在全球位居第一位,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移動支付遙遙領先于美國、日本等國家。
伴隨著移動支付市場蛋糕的不斷增大,傳統金融機構再也無法坐視不理,從去年開始,中國銀聯以及多家銀行紛紛入局,欲在第三方支付行業分一杯羹。
移動支付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的同時,也幫助中國奠定了移動支付強國的國際地位。然而,移動支付發展到今天,還是一地雞毛......
一、這個江湖不曾平靜
先是淘寶的異軍突起引來大佬們對互聯網支付的關注,然后是中國銀聯互聯網、移動支付部的正式成立和銀聯在線支付的推出,緊接著是支付寶快捷支付的喧囂盛起,再者是支付寶跨界做余額寶后掀起的互聯網金融滔天巨浪……這還僅僅是開始!
二、既然是“江湖”,平靜又是遲早的
沒有永不平靜的江湖,滴滴、快的的死磕也注定了他們的聯姻,美團、大眾點評的碰撞似乎最終是為了那愛情的火花。有的平靜是自主就能完成的,有的平靜因為涉及面太大,可能需要外力的協助。
三、盛極一時
整個支付江湖有著阿里支付寶的盛極一時和騰訊微信支付的橫掃千軍,更有著傳統支付巨頭銀聯商務、匯付天下的嚴陣以待,還有著快錢、網銀在線等的棲身求庇,旁邊還有央行和銀聯的焦急觀望與努力維穩。
四、第三方支付機構:
已然被巨頭們擠壓甚至碾壓,并紛紛找買家接盤的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們,迫切需要一個中立的平臺實現“合縱”,以求抱團取暖,實現與寡頭支付巨頭的“平等地位”,網聯,可以說是滿足了他們的這點訴求。
央行已通過了成立網聯平臺整體方案的框架,并已建成。事情,就是這么簡單,但又不是那么簡單。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發布《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稱,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同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網聯這一專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服務的支付清算平臺的成立,凸顯了監管部門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等監管的決心。
有人歡笑有人愁,一時間,心碎的“銀聯哭了”、“銀聯受排擠”等字眼屢見報端。
一紙通知,究竟改變了什么?
其實,網聯即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主要是為線上支付提供統一、公共的支付清算服務。
目前,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從監管層面講,傳統支付體系為中國人民銀行主導、商業銀行和用戶參與的三級模式,無論是轉賬還是消費都得經過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也能掌握所有交易信息。
但第三方支付出現以后,就出現所謂“直連”模式,主要指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自己體系內為客戶建立虛擬賬戶,同時直接連到多家銀行,并在不同銀行開設賬戶。比如,用戶從銀行A向銀行B轉賬,而支付機構在這兩家銀行都有賬戶,通過自己就能完成清算。
這種模式的問題在于,第三方支付自己承擔結算,既繞過銀行,也繞過獨立清算機構,存在洗錢、套現獲利等風險。另外,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賬戶有大量客戶備付金,其利息回報往往可觀,同時也存在挪用、占用風險。
由于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如果坐等問題不斷累積,顯然不是明智之舉。畢竟,隨著移動支付場景的越發豐富,近年來第三方支付得到了較快發展。據央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超過4600億元。
目前支付機構開展的支付業務類型共分三種,即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這三類業務的交易特點不同,導致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沉淀效應有較大差別,從預付卡、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依次降低,在實際經營中,支付機構對備付金利息收入的依賴程度也各不相同。
客戶備付金規模已擴大到如此規模,這當中難免會存在一系列的風險隱患。而且,在現實中,還有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對此,央行很早就提出了集中存管。
此番為網聯“正名”、“加碼”,即讓網聯作為線上支付結算業務的專屬平臺,目的就是剝離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清算功能,將線上支付清算拉回監管視野。
在網聯沒有上線之前,支付的亂象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不管怎么樣,2017年算是過去了,過去的一年里,支付行業發生了很多故事以及產生了太多變化,在年初手刷的0.72%價格同盟正式宣告破裂,而后各家低費率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市場競爭的肉搏廝殺正式展開帷幕,也就在這個時候各大品牌支付強勢崛起,發誓逆襲,強力政策多方拉攏,貸款類mpos空有噱頭,多國境外pos手刷收割智商稅,公益類0費率大行其道,一機百戶、千戶的多商戶pos、花唄套現市場空前火熱;
樂富陣亡噩耗讓大家兔死狐悲,監管開始嚴查一機多商戶但收效甚微,自選商戶池類手刷mpos成為標配,買賣用戶信息充客服換機搞的大家相互指責,萬眾矚目的網聯正式上線,民生銀行小清算中心東窗事發,銀行、支付機構遭人行罰單收到手軟;
這一年高額激活返現導致市場出現職業羊毛黨讓大代理束手無策,銀發217號文吹起打擊二清號角,各類掃碼通道慘遭關停,信用卡代還類產品開始火爆市場,監管要求持證機構進行自查進入白熱化,一直到最近的人行終于發布了《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影響深遠。
銀行渠道的微信支付寶交易通道則催生了一大批偽聚合支付平臺,成為了收單市場的紅角兒。直到年底291號文件的出臺。這份文件的出臺意味著某些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的結束,也意味著基于合規的新模式的開始。
不管怎么樣,2017還是過去了,這一年有人虧有人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茫然有人振奮,有些人已經退出,也有很多人選擇加入,凡此種種歷歷在目書不盡言,但這就是支付江湖。
而2018年,必將成為支付行業最精彩的一年,監管趨緊,但創新不斷,讓我們擁抱2018年,擁抱鈔票,人自強,天不棄!